青岛在建地铁
济南也在规划
作为山东的省会,济南建地铁的呼声一直很高。但由于保泉等各种原因,济南市对地铁的建设经过了十多年的论证。虽然现在已正式启动了轨道交通规划的前期工作,但至于什么时候开建地铁目前还没有具体建设时间。
相较之下,青岛则快了一步。2009年8月13日,在经过经济总量、人口规模、客流量和财政实力等方面调查后确定,青岛达到了现阶段申报发展城市快速轨道交通的基本条件。
而后青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获得国家批准,青岛的地铁项目正式开启,这个由两条线路组成的地铁项目总长约54公里,总投资约300亿元。
“建地铁不能蜂拥而上”
专家认为建地铁要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记者在采访隧道及地下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时,他明确表示中国目前的地铁之路“势在必行”。但同时也表示,中国的地铁之路,尚在起步阶段。
王梦恕院士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发展需要地铁,不仅是因为造了地铁的城市会显得很“洋气”,更多的是着眼于长远。“中国现在很多大中型城市的交通情况都不好,所以要发展地铁。修建地铁可以节省地面空间,最大限度的解决地面交通压力,也能够节约资源。”此外地铁可以取代许多开车所带来的能源消耗,且有很大的经济带动作用。在谈到目前有些城市在地铁设计施工时,存在将规划风险转嫁给设计风险,设计风险转嫁给施工风险的情况,王梦恕院士表示,其实现在主要是规划风险、设计风险、招投标风险、施工风险和运营风险。但只要这五个审批关把关好,那一般不会有问题。至于有人认为一些城市不适合建地铁的观点,王梦恕院士表示实际上地质问题上,只要通过施工设计技术把关,可能耗费会大一点,但都是可以过关的。
不过王梦恕院士也曾表示,“地铁大跃进”是个危险的信号,但这并不等于放弃地铁建设进程,目前国内地铁建设相互攀比的情况确实也很严重,都在比公里数,比竣工时间谁最短,于是出现不合理工期、不合理造价、不合理合同、不合理方案等一些问题,加上论证匆忙,客流量调查、地质情况研究不够充分,地质勘探也因时间紧迫被压缩,管理及技术人才梯队没跟上,仓促开工,也会埋下一些安全隐患。当记者提及国内现在每年投入运营的地铁里程一般在30-40公里左右,而其他国家一般才10公里左右时,王梦恕院士告诉记者,国外的地铁建设上百年了,整个体系已经比较完善了,但中国几乎算是刚刚起步不久,所以中国对于地铁的需求非常高,“再不建地铁的话损失会更大。”
“建地铁,中国才刚起步”
“不能政府说建就建”
“对于地铁等大型工程建设,最忌讳的就是一窝蜂上,一些城市确实是需要建地铁来缓和交通压力,但各地更应强调因地制宜。”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有些地方的地质情况比较复杂,像上海那样,建地铁的成本和困难程度肯定比北京要高,而一些中等城市,其实更是没有必要建地铁,地上交通资源一般都够用,否则容易造成浪费。“但现在很多地方都习惯于一窝蜂的去搞建设,包括地铁,但建好之后,运营效果不理想了,那又是一种浪费。”
而当被问及面对如今很多地铁项目的申请或在建中,政府所扮演的何种角色时,张鸣教授也坦言,政府作为现代化建设的拉动者,在一些大型社会工程投资方面都有主导作用。但投资都需要有回报,建地铁也一样。“有的地方它确实需要地铁,因此建地铁就会有直接效果,至少有正面的影响,反映了这个城市的交通便捷等优点。但是如果在这个城市的交通资源够用的前提下,再一味的去寻求地铁建设,那也许不仅会得不到应有的回报,甚至还会造成严重的不良后果。”同时张鸣教授也指出,万一地铁建好后,乘坐地铁的人比较少或者因为运营不善而导致经济损失,最终为其买单的还是纳税人。
“无论国内外,建地铁的主导都是政府。不过国内在建地铁的规划和设计等问题上,并没有给老百姓以足够的讨论参与。”张鸣教授表示,不能只是当地政府决策层拍板说建就建,那样肯定是不合适的。此外引起“地铁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在于,一些地方政府决策层希望在任期内因为给当地建了地铁而提升自己的政绩,所以在地铁建设或申请过程中,盲目攀比的心态也是存在的。而由此产生的另一个现象就是不少地铁工程都会呈现一种赶工期的状况,但这样的做法使之有更多的安全隐患,“将规划风险压成设计风险、设计风险转嫁给施工风险的做法,是非常恶劣的。有的地方确实不能建,却硬要上马,所以一旦出问题,无论哪个环节都有责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