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一代”的囤生活
邵菲
70后,北京事业单位职工。记账6年。
邵菲生于七零末,她和丈夫都在事业单位工作,收入稳定,但也算不上宽裕。2005年,她和丈夫买了房。从此,邵菲学会了“囤”、学会了“换”,她也向往着能偶尔享受一下“奢侈”的生活。邵菲说:“我是一个典型的工薪家庭主妇。”
在邵菲的账本上,详细记录了从2005年到2010年的所有花销,每到月末年底,邵菲还会算个总账,以此来更好地规划生活。
应对通胀——我“囤”
商场里的打折专柜、超市里的特价区总是对邵菲有着致命的吸引力。邵菲说,“囤”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乐趣。
“比如我身上这件羽绒服,我去年赶着过季时买的,才500多,今年少说也要上千。”邵菲说,自己和丈夫都不是“潮人”,所以没必要买“恶贵”的新款,买些前两年的老款,或者赶着过季时买折扣商品、反季节时买特价商品都是节约家庭开销的好办法。
不仅“囤”大件儿,小件儿也要“囤”。在邵菲的账本上,大量购买特价的卫生纸、洗浴用品、袜子手套也很常见。“一提卫生纸特价时能便宜三四块钱,我就买上十提,"囤"着慢慢用。”
让邵菲感触最深的是餐饮消费。每天早上,她都要在城隍庙吃早餐。今年1月,新的价目表悄然上台,一根油条从1元涨到了2元,一个鸡蛋从1元涨到了1.5元,小笼包从4元涨到了5元……单位里的午餐也在一年间涨了一倍,分量也自动“瘦身”了。邵菲说,五年间,工资涨幅不到20%,餐饮消费的涨幅已经翻了三倍。
紧跟政策——我“换”
2005年,邵菲和丈夫为了买房几乎花光了所有的积蓄,所以,电视、电脑等必备家电都买了最便宜的。可是,落伍的外形、有限的性能显然不能让这对年轻夫妇满意。
2007年,邵菲凭借北京户口参加了家电以旧换新活动,“大脑袋电视”被回收,邵菲夫妇出了4900元,买了32英寸的夏普液晶电视;“杂牌台式电脑”也被5000元的联想笔记本取代。“慢慢换呗,现在有点积蓄就买些新产品,生活还是需要品质的嘛!”
在邵菲的账单上,最划算的当属房子和装修的花费。2005年,邵菲购买了位于东南五环共83平米的房子,每平米4280元,现在这里的二手房每平米都在1.5万元以上,仔细算来,五年间房子增值了88万元!“我们当年是简装,一共花了6万元,现在这个价格连装修队都请不来。”邵菲指着账单上的装修明细表说。
享受生活——我“驴”
自从买了房,邵菲夫妇就成了“无产阶级”,每月的收入还了按揭、换了家电、除了消费,几乎就成了“月光一族”。2010年,邵菲夫妇终于实现了第一次“奢侈旅游行”。
为了看看百年一遇的世博会,邵菲夫妇共花了8000元报了旅游团,杭州、乌镇、上海五天游,加上额外的消费,一万元家底儿成就了一次浪漫。虽然时光短暂,五天游就像走马观花;虽然游人如织,观景不如看人,但是,这次难得的享受还是让邵菲满足不已。“以后计划着每年都出去旅游一次,也当一把"驴友",享受一下生活!”
还没有孩子,也没有赡养负担的邵菲夫妇非常珍惜眼下难得的轻松生活,他们会时不时安排一次“大餐”,或与朋友们来一次“小酌”。“挺幸福的,享受当下就最幸福吧!”邵菲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我记的不是账,而是孩子的成长”
孙盛颖
32岁,大连人,财会工作者。记账6年。
美术班一年所花费用要2600元,核算成上一堂课的费用就要50元钱,而这个数字,在大连市民孙盛颖女儿雯雯幼小的心里,感觉“并不贵”。
小孙的工作是出纳,记账对她来说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所以家里的吃、穿、玩等开支,小孙都有自己的账本,记起来也信手拈来。可是孩子这笔教育账,小孙觉得“不好记”。
怀孕的时候小孙就想,是不是可以用数字的形式来描述生一个养一个孩子一生需要多少钱,而除去日常的其他费用,教育是笔重要的开支。
在小孙的记忆里,孩子没上幼儿园之前,相对来说这笔钱很少,也就是买点书买点碟,“一年也就几百块钱这样的。”但是上了幼儿园之后,这笔钱就相对多一些了。“托保费、加餐费,再加上报一些班什么的,一个月就得将近1000元。”小孙告诉记者。而当时,小孙一个月的工资才1000元钱,她甚至在讲故事之余告诉女儿:“你上幼儿园一个月的费用就得1000元,我自己挣的这点钱全给你上幼儿园花了。”
小孙介绍说,她是26岁那年生的女儿,当时她和丈夫刚刚参加工作,两个人的工资加在一起也就4000多,小孙大体计算了一下,孩子的教育投入占到他们工资的20%~30%,她表示,如果超出了这个比例,她自己就会衡量,不会再去增加投入了。
在教育这本账里,有一笔被提前终止的支出,那是孩子一岁时上早教班的费用。小孙告诉记者,当时早教班一个小时的最低费用是50元。按照当时的消费水平,这个班实在是比较昂贵。
小孙终止这笔费用的想法是,一个小时50元钱,上得少了没效果,上得多了一个月要800元钱,大大超过了预算。最后小孙一狠心,不念了。当时双方老人想资助他们一部分,但小孙没答应。“我自己相对来说是一个比较理性的人,选孩子喜欢的、感兴趣的班去报就可以了。”为此小孙还提醒其他家长,应该根据孩子的意愿给孩子报他感兴趣的,而不是跟风而上,见别人学什么自己也学什么。
在小孙的账本里,女儿4岁、5岁时的教育花费最多,一年要15000元左右。现在,女儿上小学了,小孙也只给她报了周三下午学写字,周五学画画的两个兴趣班。
目前,小孙夫妻两个人的月工资达到了七八千元,对孩子的教育投入已经没有多大压力了。“我给她买了一份保险,一年交1.2万元,这样上高中和上大学时,每年就都有一笔钱打入我们的账户。假如那时候我们的工作不是很好,收入不是很高的话,有了这份保险,我心里也就比较踏实了。”小孙说。
这本教育账,小孙记了6年,最初是因为职业的习惯,现在却是欲罢不能。小孙认为,自己记的不是账,而是孩子的成长,“我会一直记到她上高中上大学,等她将来成人的那天,或是她结婚那天,作为一份礼物送给她,我要让她感觉到,这十年、二十年来,父母对她的付出,对她的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