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的神农架野人科考又有新进展,在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后,野人科考牵头人透露,入山队员招募工作已基本完成。
本次野考牵头人、湖北省考古研究所专家王善才介绍,这次野人考察队员的招募主要以湖北本地的考古专家为主,也有部分外地的有识之士。初步统计入选队员共50多人,由于现在资金还没到位,所以他不便透露他们的姓名,但是他心中已把这50多人初步分成3到5个小组。
在募集资金问题上,王善才说现在有些细节还在商讨,一旦敲定后很可能会闪电上山开始科考。
对话牵头人王善才
这一次野人科考从一开始就伴随着“炒作”、“圈钱”等等争议,募集资金的过程亦不顺利,尽管如此,野考的核心人物王善才依然表示,他绝不放弃野人科考计划,会耐心等待野考资金的投入。
1
队员来自全国
也有“业余选手”
记者:此次招募的野人科考队员都来自什么地方?
王善才(以下简称“王”):这些队员有20人是湖北本地的考古专家,其他30多位队员来自全国各地,如上海、浙江、山东、福建、黑龙江、四川、西藏等。
记者:这些外地队员也都是考古专家吗?
王:不是,他们什么职业都有,有企业员工、在读研究生还有司机。
记者:这么大张旗鼓地招募队员,还有很多与专业无关的人,是否有作秀之嫌?
王:野人科考不代表任何利益,野考只是实事求是的进行科学研究,神农架野人之谜一直没有揭开,野考需要聚集一部分社会力量,揭开谜底,这对人类起源研究有重要意义,如果没有找到野人,我们也会有一说一,绝不编造。
这些报名的人,都有一颗热爱野人科考、科学探险的心。有一个是黑龙江哈尔滨的在读研究生,他对我说他学的是生物,可以学以致用。
还有一个是司机,他说他从中学就对野人感兴趣,他愿意接受培训,只为能亲身参与野考。
2
赞助企业 怕“坏了名声”
记者:媒体的关注是不是给野考带来利益?
王:不全是。有家报社采访我,我给他们讲了一个当年被野人抓走的目击者,同野人生活了5天5夜的一段经历。
但是后来报纸出版,我所叙述的“目击者吓晕后,被野人背到山洞”这段话里的“山洞”,被该报误写成了“山东”,句子的意思由此变成了“目击者吓晕后,被野人背到山东”。一字之差让野考的真实性受到了更多的怀疑,很多人都认为“野人背着目击者到山东”这件事是野考队胡编的,是个笑话。
记者:有没有吸引一些企业赞助野考?
王:开始有一些企业考虑赞助,但是有些报道出来后,有专家说赞助野考的都是脑袋糊涂的人干的事情,这些企业想赞助却得不到个好名声,很多就作罢了。
也有很多电视台来请我做节目,甚至亲自到我家和我谈,他们希望我作场秀,与那些反对的专家争吵,这样就可以提高他们的收视率,我都拒绝了。
记者:为什么拒绝?
王:因为这违背了野考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他们很多编导不管有没有野人,只希望能吵得激烈,有看点刺激收视率。现场要把麦克风放在两个持相反观点人的手中,不管其他人什么看法。这不就成了炒作吗?
记者:会不会没有找到野人也会说有?
王:我们肯定有什么说什么,如果没有找到野人我们一定会实话实说。当年很多人说神农架不可能有金丝猴生活,结果被我们科考发现了,成为当时轰动一时的事件。
3
募集资金不希望再宣传
记者:现在社会上很多专家指责以您为首的野考造谣,只为圈钱。
王:我接受有科学根据的质疑,但不接受没有理由的谩骂。我一辈子参与了很多考古行动,从事的就是古人类学研究,现在社会上一些所谓的专家坐在办公室里想当然,就猜测野人之说是胡说八道,说我们目的不纯等等。这不是我们应该有的科学态度,探索求证才是解决科学疑问的正确方式。
记者:未来对于野考资金的募集有什么计划?
王:我们希望以后募集野考资金能够内部进行,不想再大张旗鼓地这样宣传,野考是一次科学的探索,不需要炒作和作秀。
记者:未来如果募集到资金,您会亲自上山吗?
王:我今年已经75岁了,但是身体还是没问题的,最重要是热爱野考事业,未来只要资金到位,我肯定第一个带头上山进行野人科考。据《法制晚报》
背景链接
神农架野人
科考重启
2010年10月,湖北古人类学家王善才宣布将重组探险队,事隔30年再次对神农架进行野人科考。这则消息引发了神农架野人的有无之争。王善才表示揭开神农架的野人之谜有利于研究人类起源,将利用先进科技条件重新探索神农架野人。并且面向全国招募队员,征集1000万的野考资金,此事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