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晨报讯(记者向洁 实习生孙志欣)一个班63名学生,有32人都是“小头头”(详见昨日本报头版《前川六小一个班32个“官”》报道)。记者昨日调查武汉10所小学发现,中心城区小学里此类现象更为明显,比如育才小学一个班级43个伢,个个都是班干部。
“班上43个伢,有40个‘部长’,还有3个是‘老师助理’,都蛮是那个事。”昨日,第二届市“十大魅力教师”、市育才小学二(9)班班主任余茜说起班上的“小头头”们赞不绝口。
余老师说,为了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班级的管理工作她全数下放。为避免干部之间“以大压小”,她赋予了一个能引起大家重视的级别——“部长”,而一个部通常由1位正部长、3位副部长组成。他们班共有语文部长、数学部长、英语部长、宣传部长、文艺部长、体育部长、卫生部长、管理部长、行规部长、生活部长等“官衔”。
就拿生活部长来说,其职责是负责帮大家分餐点,引导众人午休等;管理部长则负责班级财务开销、开关灯等事务;“老师助理”则负责每节课前帮老师整理讲台、教具等。
每学期开学,余老师会张榜,公开征聘各部“部长”,有意向的学生须在榜上签上自己的姓名,表明愿为班级服务,并承担相关责任和义务。如果一个岗位有多人申请,须展开民主竞聘。一学期结束后,还将评出“优秀部长”。
对于孩子担任“班官”的做法,受访家长表示认同。“儿子‘当官’后变化很大。”学生王子瀚的家长赵丹说,儿子以前大大咧咧,当了半年管理部长后,变得很善于观察生活,也懂得体贴人。如果洗手间卷纸用完了,儿子会及时更换。虽说只是小事,但让人觉得很温暖。此外,“当官”后也促使儿子学习更主动,成绩有了明显进步。
记者昨日还采访了一元路小学、大兴路小学、西马路小学等学校的9位班主任,发现目前小学班干部“成把抓”现象很常见。
大兴路小学一年级的班主任常元梅表示,她很赞同当代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倡导一个班级管理理念: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在她所带的班上,大到班长,小到组长,甚至是一个黑板的负责人,都由学生轮流担当,争取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示、锻炼的机会。作为班主任,班级管理的重点应该放在启发学生进行自我管理、引导学生相互管理上。
七嘴八舌议“班官成把抓”
本报讯(记者詹琦)昨日,近百名读者就前川六小一个班半数“皆官”现象参与讨论:六成读者表示理解,认为参与班级管理可让孩子加强锻炼,且有助改正自身缺点。但也有人认为会增强学生的“官本位”意识,不利学生成长。
家住汉口新华西路长安丽都的刘美珍女士认为,自己12岁的儿子在家什么也不干,老师根据这个坏毛病让他担任劳动委员,他在学校表现得很好,变得很爱劳动了。有针对性地担任班干部,能促进孩子改掉缺点。
具有10年教龄的小学教师张媛说,让孩子当班干部,可以培养孩子们的责任感,提高孩子为大家服务的意识。但培养优秀的班干部需要时间,而班级干部是一个班级的核心,如果让自我约束能力差的孩子当班干部的话,不利于良好班风的形成。
红领巾学校周彩华校长受访时认为,孩子在某些方面如果有优势,可以成为领头人,但家长对孩子能否当班干部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另外,老师教育孩子要遵循其身心发展的特点,盲目过早地让孩子品尝“官味”,容易造成学生官僚习气,这样的教育方式有失偏颇。
黄陂区教育局杨汉明局长受访时表示,这是一种尝试和探索,是好是坏有待检验。但杨局长也认为,班干部太多了,反而相当于没有了班干部。当班干部的学生应该与别的同学在各方面的表现上有一定差距,让其他学生学有榜样,这样才能更好地发挥班干部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