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导语:一位母亲抱着患眼癌的女儿跪地求捐款一事,经媒体报道,引发社会广泛关注。日前,天涯社区证实:此事系版主“金泉少侠”虚假炒作,目前已被撤职。该版主回应称,没有其他方法在短时间内为小孩筹钱,救命比道德重要,并指责媒体不应曝光此事……【详细
 

版主策划“母亲跪行求助”事件 称救命比道德重要

 
 
版主策划“母亲跪行求助”事件 称救命比道德重要
满腔爱心竟然落入了恶意炒作的圈套,痛感社会诚信又遭重创,对策划人铺天盖地咒骂。而策划人石金泉在回应时承认炒作,但他认为媒体不应该揭露真相,应该让他一直骗下去,达到捐款给当事人的目的。
版主策划母亲跪行求助续:当事人愿退所有捐款
昨日中午,石金泉主动约上各大媒体前往谢三秀家,希望给社会关于“跪行捐款”一事一个交代。谢三秀哭着说,“我很感谢广州媒体帮助宝宝筹了这么多钱,感谢所有好心人帮宝宝捐款。
 
 
  讨论:版主通过网络策划和炒作来帮助那对母女,有人支持有人反对
 
  支持:“救命比道德重要” 应给他们最大的宽容
 
    只要目的是救人,是不是不炒作没关系。孩子的母亲很早就在网上求救,但无人伸出援助之手。孩子需要救治,病再也不能耽误了,如何能够在短时间筹集到救命钱来救那个孩子,使用网络炒作的手段也没什么。事实上,经过这么一炒作,网友的同情心被激发了,捐钱的人就多了。昨日上午9时,谢三秀的丈夫到银行查询,得知已获得214937.95元捐款。
 
    “金泉少侠”的炒作目的在于救人,而且那对母女得到了捐助,光这一点就是值得肯定的。在“新浪调查”发起调查统计显示,有67.9%的人选择“理解,用心良苦作秀也是为救人”,23.7%的人认为“谴责,目的正当也不能不择手段”,8.3%的人选择了“不好说”。如果有一种可能,当大家面对炒作能救人这样一个问题时,我想肯定还会有人选择炒作。
 
    当一些人需要帮助却救助无门的时候,“金泉少侠”这样的个人站出来成为慈善家,他们靠“狡黠”的策划引起公众注意,试图实现自己的慈善动机。我们不必去过度斥责网络背后某些策划者的“卑鄙”,在生命至上的原则面前,善意的谎言,并不违背诚信守则,我们该给“金泉少侠”以最大的宽容。【详细
 
  反对:“善意的欺骗”也是欺骗 伤害了网络诚信
 
    一直以来,人们把“善意的欺骗”认为是一种善。但是,如果“善意的欺骗”伤害了他人的感情、影响了社会对媒体的公信度,这个善实际上可能就成了一种恶。对这样的恶俗炒作,我们应该反对,因为这也是一种爱心欺骗,这样的炒作如果允许,那我们以后还会相信谁?社会的诚信还去哪里找?
 
    借助编造“悲惨遭遇”,以骗取网民的捐款,网民们被骗怕了,以至于当这位母亲真的需要救助时,网民们已经难以相信了。不是网民们缺少同情心,不是网络冷酷,实是网络诚信度下降,网民们只能将同情心深深地包裹起来。即如人们遇到乞丐,因为怀疑其身份造假不再捐钱一样,网络恶意炒作的结果,便是网民们更加趋向集体的冷漠。
 
    做事的目的正确不代表可以不择手段。炒作如果突破了社会的道德底线,背离了人们的价值信仰,无论多么成功的炒作,那只能是恶俗。我相信,公众不反对适当的炒作,但是,如果拿恶俗当看点,拿卑鄙当高尚,注定要被唾弃。我们要替这位母亲感激“金泉少侠”,但更要替整个社会谴责“金泉少侠”。【详细
 
  思考:“网络炒作”为何成为救命良方?
 
为救女儿的命配合网络炒作 只因走投无路
【一】选择网络炒作,为何成为弱势群体的无奈之举?

    一位母亲要靠跪行来赚取人们的同情和救助,这本身就是社会道德缺失引发的悲剧事件。“炒作”渗透进我们直面弱势者的怜悯中,无奈中泛出了悲哀。慈善事业不不得不走一条虚假的“悲情路线”,社会当反思。

    “不择手段”刻意炒作的背后,不仅仅是个人的道德问题,肯定还有着现实的无奈。为何总有那么多人到网上、报社、电视台去求救?6个月大的女孩患眼癌后该求助谁?为什么大多人对“寻常求助”漠视?为何相关职能部门无动于衷、无法帮助?再往深究:为何正当的目的却要通过选择欺骗社会才能获得救助?这是求助者的无奈,也是我们社会的悲哀。

 
道德与救命,何时成了一道选择题
【二】:道德与救命,何时成了一道选择题?

    然而,如上面第一点所述,当那位无助的母亲走投无路,她只有选择救自己孩子的命,至于道德只能暂放脑后了。而那位版主,在他的能力范围之内,似乎也只能以这样的方式才能最大化的帮助到那对母女。救命与道德,在他们面前似乎就是成了一道选择题。

    “金泉少侠”在此次事件被曝光后曾说:“救命比道德重要”。然而撇开“救命与道德哪个更重要”这个问题,我们回过头来想想:救命与道德,何时成了一道选择题?要救一条命,就必须放弃道德吗?这个逻辑本身就是有问题的。然而这道选择题的出现,给我们重重一击,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这个社会是怎么了?

 
网络炒作”成为救命良方 社会救助机制缺席
【三】:“网络炒作”成为救命良方,社会救助机制情何以堪?

    此前曾报道过一则《农民工跳“艳舞”救妻》的新闻,也是一起通过网络炒作来让筹集善款的案例。关于此类炒作的手段引起的争议还将会持续下去,但是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弱势群体需要帮助的时候,“网络炒作”站了出来,而社会救助机制为何总是缺席?

    这是我们社会共同的悲哀。当政府求助制度无能,深陷生活困境民众需要不断找媒体来唤醒其他民众怜忟之心之时,媒体或很多民众注定被这每日浩瀚如海的求助信息弄得麻木,才会出现这种透支社会诚信来吸引媒体和民众眼球的畸形行为。在这件事上面我们愤怒之外,还需要更多思考,如何使真正的求助落实到制度之内。

 
 
社会公信力陷入危机
【四】:此类炒作的成功,会不会让公信力陷入“狼来了”的恶性循环?

    表面上看一个人获救了,但是由于加重了这种信任危机,就跟狼来了的故事一样,网民们被骗怕了,将来再遇到这样的事情的时候,更多的人就会退却,其实表面上救一个人的同时,会伤害更多人的性命,包括伤害整个社会的良心和未来的一种能保护更多人生命根基一样的东西。你说他是帮了人,还是害了这个社会?毫无疑问是害了这个社会。

    透支人们的爱心和互信度,救一人而害千千万万。关注近年网络救助可以发现,‘门槛’越来越高,以前只要发个帖子,热心网友实地考查属实后就会有人慷慨解囊。后来就要妙龄少女贴玉照‘卖身救母’才能吸引眼球,现在就要刻意造假,这些,似乎都说明了:如此炒作,只会让社会公信力陷入“狼来了”的恶性循环。【详细

 
 
  分析:弱势群体需要的,是让他们能够信任的社会机制
 
世界还是充满爱的
【一】:此类炒作能够成功,证明社会依然充满爱心
     诸如此类的炒作之所以能够出现,而且筹集到了善款帮助到了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社会上依然充满爱心。人心大都是向善的,当我们看到如这对母女般可怜的人时,大部分人的内心都会产生怜悯和同情,继而力所能及的予以帮助。

     来自社会上的爱心是此类网络炒作的基本点。一次次慈善个案也说明了,我们的爱心力量是强大的,是可以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得到社会关爱的。只是,这股力量并不是在每一次面对弱势者时都能凝结起来,并且发力。因为,弱势群体在现实生活中是散落在社会的角落的。所以,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让施助者与受助者之间建立一种有效的联系。

 


 
如果个人遇到困难也能得到社会救助 那多好啊

【二】:弱势群体与救助者之间,缺少的是一座能让人信赖的桥梁

     一边是大量“因病致贫”的人的求助,一边是官方慈善体系的效率低下公信力不足;一边是公众捐款,一边是医院的冷漠旁观(等着收公众的捐款给困难的病人治病);如上面一点所述,慈善力量的强大的,但是弱势群体与救助者之间,缺少的是一座能让人信赖的桥梁。

     面对社会上众多的弱势群体急需救助而又救助无门时,政府也好,民间也好,须带动社会人人出力,主动关心和帮助身边需要帮助的人。然而当前,因为民间慈善机构的稀疏,慈善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政府包办的道德工程,而政府慈善有时又会缺席。结果就是,一边是众多需要救助的人走投无路自生自灭,一边是社会爱心人士不知如何参与慈善救助事业。

 
 

  社会救助机制亟待完善
【三】:社会救助机制更加完善,才能让“救人”与“道德”不再冲突,才能让更多人得到帮助

    在现实中,的确是有些“幸运者”,因为媒体宣传了,因为碰到了某个“贵人”,从而出现了转机,生命得到了获救,但更多的“不幸者”却只能等死。这是当前我们所面对的现实情况,就像幸运抽奖一样。

    个人意义的慈善是远远不够的,个人层面的救助是有限的。公共物品供给的稀缺,成了社会的一个主要矛盾,这个矛盾的焦点又落在了医疗等很花钱的方面,无钱治病成了“无保障”的一个最大软肋。所以,我们应该更多地把重点放在推动社会机制的建设上,让更多相似的孩子都能够受益,我们需要的是完善的国家政府层面的救济和保障。【详细

 
    结语

  “慈善”是一个社会良性发展的种子,必须好好呵护和培育。当然社会机制的完善不是一天两天就能解决的问题,但是此次事件再次给我们敲响警钟:社会公信力亟待维护,社会机制亟待完善,更多的人需要社会的帮助。我们希望更多的人不再为看病难发愁,不再为那道违背逻辑的选择题左右为难;希望再有弱势个体出现的时候我们不再怀疑,而是尽我们所能的给予帮助;希望慈善的力量能够凝聚,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本期制作: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