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交车上不给老人让座,车长劝了半天你也不听,有可能会被“拒绝乘坐”,并收到50元罚单哦。这是《郑州市城市公共交通条例(草案)》的一项规定。很多市民听说后提出了异议。(7月3日《河南商报》)
强制而成的道德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因此,尽管郑州此次用心良苦,充满了强烈的道德焦虑以及遏抑道德滑坡的责任担当,但因为权力的介入,使得强制色彩过浓,引起非议便是难免。
近些年,权力部门仿佛痛感“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纷纷出台措施以期民风淳朴,这些措施或友善,或委婉,或生硬,不一而足。持允而论,这些举措都有良好初衷,但检验于实践,效果不佳,人们怨声载道。究其原因,正是没有抓住问题的牛鼻子,犯了“公交有病,乘客吃药”的毛病。想想看,人们为何不愿意让座?工作辛劳,精疲力尽,在站台望眼欲穿,好不容易等来了公交车,大家蜂拥而上,力气强劲者才能挤上,要想短暂休息,看到了座位就必须一抢而上。好不容易抢到一个座位,又怎能心甘情愿让给他人?因此,许多时候,人们不愿意让座,往往与良知无关,与身心疲惫有关;与道德无关,与资源短缺有关。
曾经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旅居欧美一些国家,所见所闻,由衷地感叹道:“我多次乘坐欧美的火车,我不得不‘崇洋媚外’地对你保证,那绝对是一种享受。在管理混乱的火车站,在不被信任的列车上,文明人也会变得野蛮。从这个意义上说,服务不善的铁路某种程度上其实是国民素质的‘退化器’。”作者以亲身经历说明了一个浅显的道理,在公共资源短缺的前提下,人们往往失去了优雅,变得粗俗,甚至穷凶极恶,反之,则是另一番景象。
不妨作一假设,在公共资源得到充分保证的前提下,比如,公交真正优先,公交车数量足够,座位足够,人们不必拥抢,人人有座位可坐,很难想象乘客们还会笨拙地拥抢。
当前,公交现状的确让人不满意,拥挤就是最为人们诟病的一种现象。北京的一项调查显示,有78%的被访者认为公交车十分拥挤。这种情况具有普遍性。公交优先,城市的管理部门不知道说了多少遍,但再美妙的承诺也要付诸实践,当公交真正优先了,人们何苦狼奔豕突、风度尽失地拥抢?日前,江苏省政协副主席黄因慧提出,解决目前道路拥堵和“出行难”问题,必须大力发展公交优先战略,免费公交是一个提高公交出行率的思路。此后,湖南常宁市政府投入近700万元,大力推行免费公交。这些措施赢得了不少人的好评,免费公交受追捧的背后不正寄托了公众对当前公交现状的不满,以及对舒畅、舒适的公交的巨大向往吗?
当然,“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也不是绝对的。但这强调的是私域,在公共领域,在公共资源方面,如果有了足够的资源保证,人们根本就无需陷入道德抉择的困境。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应多些反躬自省,不要动不动做“公交有病,乘客吃药”的傻事。一言以蔽之,与其强制让座,不如大力发展公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