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古城,乍暖还寒。进入“双中心”时代的古都西安,秩序井然的准备着与国内外宾朋的“春天之约”。
从城市边缘地带,到国际化大都市的新中心,尽管这样的目标早在西安市十一五发展规划中就已经明确,但紧赶慢赶的经开区人仍然倍觉压力。
曾几何时,33个城中村,十数条断头路……除了仍然存留的这些“硬伤”外,在商贸餐饮、文化医疗、市政交通、市容市貌等诸多方面,服务于产业园区的配套标准,与国际化大都市新中心的定位和要求又岂能同日而语。
作为西安唐皇城复兴计划的重要一步,新中心是实现“古新分治,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交相辉映”建设目标的关键步骤;也关系到国际化大西安在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中龙头带动作用的有效发挥。
建好新中心,服务大西安!这不仅是经开区自身提升发展层次,实现率先发展的需要;更是西安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客观要求。对经开区而言,这一课题的破题,不仅必要,而且必须!
伴随着各类产业要素加快聚集,总投资500亿元的城中村改造,200亿元的朱宏路以东区域改造,十数条断头路的打通,未央路、文景路、明光路三条南北大动脉的整治提升,经开区文化中心、赛高国际街区、首创国际城、正尚金融大厦、太古城等一系列功能性项目的建设或运营,让市民感受着经开区的大投入、大发展和大“变脸”,其间虽不无短期的不便和困扰,但更多的却是长远的期待和憧憬。
温总理说,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而支撑信心的则是一种态度和精神!新中心建设固然任重道远,但有了这种态度和精神,“打造关中天水经济区核心产业区”,“建好新中心,服务大西安”的目标就一定能够达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