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苦行僧,是指早期印度一些宗教中以“苦行”为修行手段的僧人,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尼泊尔是世界上唯一以印度教为国教的国家,因此在旅途中会经常见到苦行僧的身影,其中有些还是从印度过来的修行者。
有人60年足不出户,有人绑住双脚倒挂树上
苦行僧,修行就是折磨自己
《环球人物》杂志特约记者 崔向升
在印度和尼泊尔的大街上、寺庙旁,总有一道特殊的景观——一些人衣衫褴褛,或席地而坐,或专著地在自己脸上细细描绘代表教派的彩色条纹。他们有着自己专属的名字:苦行僧。这些人是印度教徒中的独特群体,被视作来凡尘普度众生的 “神的使者”,当地人尊称他们为“Baba”,意思是“圣人”。
除了一个碗,几乎一无所有
每年2月至3月在湿婆神节(印度教的重要节日)期间,都会有大批苦行僧聚到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最多时可达1 万余人。他们在巴格马蒂河两岸搭起临时帐篷。白天祈祷和庆祝,晚上在河边燃起篝火。
他们中多数人年龄都在40岁以上,赤身裸体,身上涂抹着木炭灰甚至死人的骨灰,只在腰上裹一块破布。每人除了一个碗之外几乎一无所有。头发不剪不洗,胡乱盘在头顶。长长的胡子打着卷、沾满灰尘。睡觉枕着硬邦邦的砖头,身下只铺一块布或干脆什么都不铺。平时很少喝水,一日三餐只吃一种像油茶面做成的半生不熟的面团。尽管他们表情神态各异,甚至有些狰狞,但他们的心态是温顺平和的。
据当地人介绍,这里的苦行僧多来自印度。他们大概要聚集一个月才会慢慢散去。
为了精神上得到升华
苦行对现代人来说也许难以理解,但在古印度时代,这是一种盛行的修行方式。
印度教产生于2000多年前的南亚,由婆罗门教发展而来,并吸收了佛教和耆(音同“奇”)那教的思想。它将人的一生分成净行期、居家期、修行期和苦行期四大阶段,并认为人需经过多次轮回才能进入天堂,得到神的关照。而有些人希望能走捷径,在此生就得到神谕和真经。苦行就被认为是这样一条捷径。
有学者分析,苦行在印度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能经久不衰,除了宗教信仰外,还和种姓制度有关。一些主张废除种姓制度的人希望通过加入不分尊卑贵贱的苦行僧行列,凭借对神的虔诚和忠心,得到神一视同仁的庇护,实现种姓平等。这些人多是穷人,但也有达官显贵甚至百万富翁。
如今,虽然种姓制度已不再被法律承认,种姓歧视却仍存在于社会生活中。加上不少人对现代社会的物欲横流、勾心斗角心生厌倦,渴求得到精神的升华和净化,苦行便一直延续至今。目前,印度约有四五百万苦行僧,占全国人口的0.4% ,其中10%为女性。
经过长期发展,苦行僧分出了若干派别。若以所信奉对象的不同划分,信奉毗(音同“皮”)湿奴神的“毗湿奴苦行僧”和信奉湿婆神的“湿婆苦行僧”是其中最主要的两支。保护神毗湿奴和破坏神湿婆位列印度教的三大主神之列(还有创造神梵天,公元6世纪后,对梵天的崇拜逐渐衰落),前者全身蓝色,披黄袍,有四只手臂,其中两只总握着法轮和海螺;后者披头散发,上身裸露,下身围一条虎皮,长有三只眼睛,具有毁灭和再生的力量。
若按衣着分,苦行僧又可分为青衣派和天衣派。青衣派身上总是涂抹着炭灰甚至是死人的骨灰,表示罪孽、死亡和再生,他们多信奉毗湿奴,穿着黄色棉布服;天衣派则与崇拜湿婆神有关,总是裸着身体,最多用一条窄窄的布条遮住下身,表示追求原始状态、与世无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