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方
想找操作性比较强的项目
在陕西从事建材生意的投资人张文法说,自己没有遇到合适的项目,但是他希望能有一种渠道延伸到大学里面去,到大学里发现那种有头脑、想干事、肯干事的好苗子,哪怕他花时间、花精力培养都行。
陕西泛亚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的项目经理马聪认为,民间项目洽谈会这样的平台很好,建议对项目的筛选更仔细、慎重一些。出于投资公司的考虑,是想要一些运转情况良好,有一定基础的公司,操作性比较强的项目。但是对于一些发展前景一般的项目,他们的确兴趣不会太大。
陕西繁世投资有限公司的高军伟说,随着国家政策的引领,他们公司现在对新能源项目比较感兴趣。但较为遗憾的是,洽谈会上没有能够见到经过初步调研形成可行性的调研报告。他希望再举办类似的洽谈会,做得准备不妨再充分一些。
投资人柴文锋告诉记者,活动现场的项目都没有切合他的投资意愿。他说,他最大的感受就是“仓促”。不管是项目方还是投资方都比较仓促,大家都是初次见面,而且时间有限,项目方至少应该准备一份详细的资料给投资方,资料里至少应该有本公司的基本介绍、所要推荐的项目的调研报告、已经开展的情况、优势或者市场前景。“但这些东西现场都没有。”
专家
项目方准备不足影响投资
一方面创业者为缺少资金发愁,另一方面,支持大学生创业的基金用出去的却很少。
据介绍,西安市自2008年6月起创立的支持大学生创业基金5000万,至今用出去的寥寥。
西安市总工会就业服务中心张秋香主任分析原因说,他们也做过相应的统计分析,无外乎孩子们的项目不具有竞争力,创业计划书准备不充分。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副院长、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唐德才,是全国高校市场营销学教材的主编。他在详细研究完本报“带着老板找老板”的活动报道指出,创业者的准备不足影响了投资人的投资意愿。
在唐德才看来,参加本报活动的创业者准备似乎并不充足,只有简单的思路没有长远的计划,很多创业项目是“山寨”产品或者很容易“被山寨”、被模仿,欠缺自主创新能力。他建议创业者不仅要有热情,在创业的具体运作中,更要冷静、脚踏实地。对于想投资的老板,唐德才则建议,老板们不要将目光只投向增长速度快、风险系数低的成熟期项目,更要关注属于概念期或种子期项目,通俗地讲就是不要怕承担风险,投资行为本身就是有风险的。本报记者 刘兢 李治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