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故深圳“爱心大使”丛飞遗孀邢丹遇害案告破:三个90后少年,用小石块和混凝土块向高速公路上的过往汽车投掷取乐,其中林某健掷出的一混凝土块击中受害人邢丹所乘汽车前挡风玻璃,致邢丹受伤不治身亡。
丛飞是“感动中国”的“好人”;丛飞和邢丹还有一个未成年的女儿;由于涉及刑事案件,遗体停留时间超过了6小时,邢丹献出眼球或角膜的心愿也成为永久的遗憾。一切,使得这起案件带上了浓浓的悲剧色彩,让我们不禁要思考很多,想呼喊很多,却似乎又无从说起。
3个少年,平时口碑不好。“成天在村里晃来晃去,大家怕他们偷东西”。但到底,之前他们还并没有做出过什么出格的“大事”,也“没有案底”。总之,他们不是“坏人”;顶多,他们算是带着青春期烙印的“问题少年”。
青春期的少年,就像要飞远的风筝,这个特殊的年龄阶段,最难把握。很多少年在青春期也会出现一些问题,但往往,因为有家庭、学校、老师还攥着风筝线,还在遥遥地瞭望着风筝,不失时机地加以干预、呵护,这些少年飞呀飞呀,便不会飞出错误的轨迹,青春期的“问题”,便不会“铸成大错”。而青春期的错误,常常是带有某种悲剧色彩的,因为,它也许足以毁掉一个人的一生。
“不是家里条件不好,也不会小学没读完就辍学”,“读了书,拿石头砸车这样的事情不敢做的”,面对《南方都市报》记者对3个少年的采访,有村民这样说。村民的道理很朴素,却似乎说明了一切。
穷而失学;失学而无人管束(或管束不当);便游手好闲,一步一步游离主流而边缘化。就像断了线的风筝,最终会一头从天栽下,摔个粉碎。而青春期的特殊年龄,又像是一柄双刃剑,毁了自己的同时,极可能祸及不知道下一个会是谁的无辜他人!这样的例子,从近年来较为突出的青少年犯罪的多发和残忍性可见一斑。
青春期是叛逆的、奔放的,甚至带有一种“破坏”的狂野。如果能有亲人、老师、社会爱的沐浴,能有他们长者目光的关注,青春期的叛逆不会扭曲到这样“残酷”的程度——拿石块砸高速通行的汽车取乐,可能会有不计后果的不学、无知,但同时包含其中的不顾他人感受、他人生死的残忍、自私更是何等可怕!
青春期是懵懂的。一个青春期的个体,往往无法看懂世界看懂爱,也因此无法完全、理性地把握自己。这个特殊的阶段,可能需要“放养”,但决不是“放弃”(或像本案少年的父亲只倚重“打压”)!我不知道这个世界的许多角落还有多少这样“非主流”、形形色色的“问题少年”?但我真的希望:对每一个这样的少年,都有一根似紧似松的,能帮他们攥住“青春期”命运的那根“线”。当他们平平安安渡过了“青春期”,慢慢学会了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他们一定会懂得曾经被这根“线”约束的可贵,并感恩;而在此前,如果没有这根似紧似松“约束”着的“线”,他们或许只为了一时取乐,便可以毫不犹豫毁掉别人的命运——以懵懵懂懂、轻易抛掷自己命运的代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