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天津援建的庙子岭村成为我省目前最大的搬迁村,如今改名为东丽村,村民们用与天津东丽区同名的方式铭记天津人民的恩情
■冰清
地震可震塌一方土地却决不能震垮一个民族的不屈与强悍家园虽去意念犹在用爱心、信心、勇气来浇铸重建我们美好的家园从灾难里长出自强不息和灿烂的明天
院子里的太阳能灶具正在烧开水,电视信号通过村村通卫星接收器传输到客厅的电视上,略阳县白水江镇权力村村民张智勇,正忙着在屋内的天麻种苗上采集种子,今年他种了四五百窝天麻,正常情况下收入可达4万元左右。
打量新家
重灾村的村民一脸满足
权力村,“512”地震的重灾村。张智勇的家原来在权力村走马湾。2008年“512”地震后,走马湾变成了一片废墟,“没有人伤亡,但村子几乎被毁,我当时心灰意冷,感觉一点希望都没有了。”
如今,张智勇站在院子里,打量着左邻右舍一排排安置房,再看看自己的新家,太阳能灶、沼气池、村村通卫星接收器等一应俱全,一脸满足,张智勇指着院子里的厨房、柴房说,市县两级审计部门曾经详细核算过,这一院房子,成本价在11万以上。“十多万元我只掏了3.6万元,剩下的全是政府补贴、援建的。”
和张智勇一样,略阳、宁强曾经的地震重灾区,许许多多的家庭并没有因为“512”地震而陷入困境,如今他们的生活比地震前更好。
据统计,略阳县用不到一年的时间,维修改造农村震损房屋18387户50698间,为9700户无家可归的重灾户建起新房,34个集中重建点群众住房全部建成入住,完成全县近20年的农村土坯房改造升级任务。重建城乡中小学校48所、卫生项目36个,新建1所中心敬老院和5所区域性敬老院,投入城乡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的资金是过去全县30年投资的总和。
在另一个重灾县宁强,全县农村重建的22705户全部入住新居,826户城镇居民住房基本竣工。农村重建集中安置点113个,安置4158户17048人,并进行了水电路讯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
整村搬迁
那个偏远的村子已成历史
宁强县“庙子岭村”已经成为历史。
如果要到最近的燕子砭镇赶集,原先的庙子岭村村民在天不亮的时候就得动身,走5个多小时山路,所有的买卖交易要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再走5个多小时的山路,天黑了才能回到家。“512”地震后,由天津援建的庙子岭村整村搬迁到距燕子砭镇十几公里的地方,这个投入1800余万元建成的村落成为我省目前最大的搬迁村。在村支书周文东和村民的提议下,庙子岭村改名为东丽村,村民们用与天津东丽区同名的方式,以铭记天津人民的恩情。
地震发生后,当年7月,天津市援建工作组就已进驻宁强、略阳,天津市在全国28个省市区援建中始终保持着几项纪录:全国重灾区首个农村灾后重建点在略阳县吕家坪重灾点建成入住;农村受灾群众建房速度全国第一,灾后恢复重建首家完成;率先实现重灾区受灾学校的重建安置任务;实现了对口援建工程无安全事故、无质量问题、无资金流失的目标;全国对口援建整体推进速度最快、效率最高、质量最稳。
2009年初,时任陕西省省长的袁纯清在慰问援建工作组成员时,用“动了情、着了急、费了神、见了效”12个字给了他们高度评价。
一个新城
城中有山山抱绿水
张克云老人一家是略阳菜籽坝廉租房小区新住户。地震后,由天津援建的这个廉租房小区以最快的速度建成,张克云的租房申请也很快被批复,成为第一户入住小区的人家。
地震前,张克云一家一直靠租房栖身。地震后,一家四口住过危房,又在1间临时板房内艰难度过1年时间。这个期盼已久的新家是全家人的希望,“略阳是个山城,地皮金贵,我现在住的房子要是按市场价的话,租金起码要翻4倍。”
八渡河是略阳的母亲河,县城段长约3公里。如今,略阳三河口大桥、休闲广场、八渡河口护滩等工程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一个“城中有山、山抱绿水”的山水园林城市正逐步走进人们的视野。
在宁强,县城城区规划控制区面积由震前50平方公里扩展至80平方公里,建成区由震前5.2平方公里扩展至8平方公里,新城东区、西区已初具皱形,人均绿地率达到了38%,绿化覆盖率达到了42%。城镇化率也由震前的28.1%提高到35.2%,贫困村受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恢复。现在全县26个乡镇乡乡通油路(水泥路),269个行政村通公路,解决了22个乡镇150个行政村12万群众出行难的问题。地震让略阳遭受重创,而重建则给了略阳重生。
宁强同样如此,设计现代、质量一流的学校、医院、敬老院、体育场馆等公共服务设施,比震前超越了20至30年。其中重建的66所学校的22.3万平方米校舍,已在2009年秋季开学投入使用。
恢复“造血”
从依靠帮助到自信前行
地震发生三年,略阳已在艰难中重生,但也给原略阳县县长、现任县委书记的唐勇留下了遗憾和不足。
一些村落在地震后需要整体搬迁,离开原来有可能遭遇泥石流、滑坡的旧村庄,但是“故土难离”的思想依旧深深烙印在许多人的身上,很多老年人宁愿在原址重建,也不愿搬迁到没有地质灾害、交通更便利的地区。为说服群众搬迁,基层干部耗费了大量精力。
回顾3年来的重建经历,唐勇用“依靠、感恩、自信”三个词来形容他的经历和感受。“地震之后,满大街搭满了帐篷,群众在依靠政府,政府在依靠外界的援助。而我们,则依靠所有的党员干部。”唐勇说,地震使得灾区“失血”严重,在当时的情况下,略阳依靠上级党委、政府和全国人民的无私帮助,挺过了最艰难的时刻,“我们最大的感受是感恩。”“以后的路就要靠自己走,地震后的第三年,我们必须恢复‘造血’功能。”唐勇说,对他个人,更多的是略阳人民在这三年中体现出来的自信精神,在自信中不断前行,“在略阳天津中学的河堤上写着这么一行标语,或许能够代表略阳人民的精神:一流学校天津援建,一流师资自己创造。”本报记者 何杰 高建平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 邓小卫 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