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略阳县徐家坪上坪安置点。记者 张松 摄
64岁的梁凤莲老人,新家在略阳县白水江走马湾安置点中,面对一边喂着小鸡一边逗着小孙子的老人家,记者实在不愿勾起老人伤痛的记忆,但开朗耿直的老人却爽快地说起她这一生的故事。
梁凤莲出生在旧社会,对房子有着“特别”的记忆,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兄弟姊妹多,住的地方特别窄小,在她的心中时时梦想自己能拥有一间房子多好啊。于是,第一次修房是在结婚后不久,“我们用泥巴糊了一间房子!”
“后来,随着四个孩子的降生和慢慢长大,那间小房子住不下了,我和老伴商量了一下,趁两人都年轻,得赶快盖新房子!”老人说,“因为在农村,没有房子,孩子连老婆都讨不到。我们又重新修了两间土坯房。”
可是,新房子盖好没有多久就遇到了地震,那一年“地震不太大,村民们三五家联合在外面搭茅草棚,房子没有倒,但两年之后的一次大雨,雷劈倒房前一棵大树压垮了新房子”。
“为了重新盖房子,我就去挖马莲根草药卖钱,那时是一斤一毛钱,我一天能挖100多斤。盖房子的木头是我和老伴一根一根从20多公里的深山里自己扛出来的。”说起这些,梁凤莲忍不住流下泪水。
“受了一辈子的苦,落下一身的毛病。”她心酸地说,“没想到,给后人置了一辈子的家,因为前年的大地震,什么都没有了。”但令她安慰的是两次房屋倒塌,家里的儿孙们都没有人受伤。
“2008年的地震实在太大了,我们这个地方的50多户群众的房子瞬间几乎全垮了……”回忆起那可怕的一幕,梁凤莲现在仍心有余悸。像他们村子一样,“512” 大地震使略阳在瞬间蒙受巨大损失,房屋破损、道路中断,教学、医疗、通信、电力、水利遭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幸运的是,他们很快就收到了政府送来的方便面、水等日用品,并在最短的时间里为他们搭建起了临时帐篷,全国各地同胞们源源不断地为他们送来了急需品。“西安的好心人送来了吃的,村上的抗震救灾自救队帮助塌房户转移粮食、家具,县乡干部帮我们收割成熟的油菜、小麦,指导自救恢复生产……”震后在各级党和政府的帮助下,尤其是天津的无私援助下,他们一家5口人于那年冬天搬进了科学规划设计、抗震八级的60平方米安置点新居。
老人感慨地说:“过去老百姓受了灾只能自己扛着,现在不一样了,有政府做后盾,再大的灾难咱也不用怕!”
如今,安置点上水、电、路等配套设施齐全,家家用上了沼气、太阳能热水器、村村通……有个小病直接上村卫生室就行,今年6岁的孙子也转到了条件好的白水江中心小学读书,儿子在外面打工,年收入2万元左右,她和老伴除栽了些天麻等药材外,还养了一部分乌鸡和两头猪,今年还新种了两个大棚蔬菜,“孩子在外面有收入,我们在家里也有收入!”说起增收的事儿,老太太可一点都不想落后。
据现在权力村的村主任,当年的村民小组长张学勇的介绍说,仅这个50多户200余人的安置点上各级重建项目总投资大概在500万元以上,目前园林绿化和文化广场建设也已开始。
像梁凤莲老人村上一样,如今面貌一新的略阳,群众住房、学校和医院成为最坚固最漂亮的地方。据统计,略阳县农村9748户重建房于2008年年底全部建成,34个农村集中重建点、城区2万平方米廉租房、1.67万平方米经适房已全部建成;48个中小学校恢复重建项目、29个医疗卫生机构、5所区域性敬老院和中心敬老院恢复重建项目全面完成。
记者张松 通讯员郭彩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