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在影响
儿童性早熟原因多种多样
公开资料显示,塑化剂被称为“环境荷尔蒙”,长期食用可能引起儿童性早熟,生殖系统异常等危险。北京军区总医院临床遗传学中心主任何玺玉表示,塑化剂是一个新出现的非法添加物,目前还没有系统地研究,无法明确塑化剂的具体危害。
何玺玉介绍,目前国内还没有针对儿童性早熟的大样本流行病学调查,很多数据是直接引用国外的调查。在国际上,儿童性早熟的成因也不明确,往往由多种因素综合导致,包括种族遗传因素,社会环境、文化教育的刺激作用,儿童营养状况,以及目前公众比较关注的大气污染、化妆品等接触皮肤物品、以及食物中可能含有天然或合成的雌激素等等原因。
可以查到的文献资料中,在欧洲,从1840年到1980年,女性的初潮从17岁提前到了13岁,男孩出现遗精的时间,也明显提前。这说明随着人类的进步、环境的改变,男孩和女孩性发育的时间都在提前。本报记者 魏铭言
■ 相关举措
食用油塑化剂含量纳入监测
目前大陆未发现违法添加,专家建议少吃塑料包装食品
本报讯 (记者吴鹏)昨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食品所研究员刘兆平说,今年已把塑化剂纳入风险监测中,主要检测家庭食用油里是不是含有塑化剂。
台湾毒饮料事件以来,公众最关心的莫过于大陆是否有企业“中毒”?昨日,在卫生部的沟通会上,刘兆平说,至少目前我们没有发现(非台湾进口的食品违法添加塑化剂)。这次事件主要是从台湾引起,使用了含有塑化剂的起云剂,其他的产品一般不可能会被违法添加这种东西。
刘兆平介绍说,我国有风险监测计划,对一些重点产品和重点化学污染物进行常规监测,“一旦发现这些问题,我们会在行政部门的领导下启动预警和风险警示。”
他说,疾控中心今年已经把塑化剂纳入到风险监测中,主要是检测现在家庭的食用油里是不是含有塑化剂,“油都是用塑料桶装的,我们想了解一下它的溶出是多少。如果是正规厂商按照正常标准来生产的塑料,里面的含量应该是微量的。”
刘兆平表示,我们的目的也是想监测或发现是不是存在问题,甚至起到预警作用。“按照规定,这种桶里是不应该含增塑剂的。”
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教授伍学焱呼吁,尽量少吃一次性或塑料包装的食品,家里储藏食物尽量用瓷器或传统的容器,这样可以避免风险。
■ 延伸阅读
生活中塑化剂“每天都遇到”
在我们身边日常生活中,塑化剂广泛存在,塑料袋、儿童塑料玩具、香水、指甲油、化妆品等里面都可能含有塑化剂,不过专家表示,这些含量极其微小的塑化剂不足以造成太大影响。
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教研室主任厉曙光对塑化剂的研究长达16年,昨天他为记者解疑答惑。
把热包子、馒头、玉米棒、点心装入塑料袋中、擦香水、涂抹指甲油、头发定型水,都有可能与塑化剂“碰面”,甚至包括空气中、水体中也有极微量的塑化剂。
“生活中每天会遇到,避免不了。”厉曙光介绍说,塑化剂目前约有20多种,其中最常用的有3种,为DEHP、DVP和DOP。台湾此次发现的是DEHP,最常用,占全球塑料塑化剂消费量的86%,多用于塑料制品、玩具、橡胶管等,可增加弹性。
厉曙光指出,台湾塑化剂事件是人为直接添加到食品添加剂中,剂量比较高,毒性大。而他所研究的主要是塑料包装中塑化剂的迁移量,从目前来看,塑料包装中迁移出来的塑化剂的量非常少,由于人体有代谢功能,可在24-48小时内会随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这样微小的量还不足以带来危害。
厉曙光说,以DEHP为例,在动物试验中对小鼠生殖系统、脏器等确实有影响,不过对人体的影响一直在观察中,需要大量的样本,目前还没有明确的结果。本报记者 廖爱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