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到在联合国实习最大的憧憬,曾敬涵说了一句孩子气的话:“希望实习最后一天和联合国秘书长照张相。”
“首先需要进网站创建个人账户,填写自己的基本信息。”接下来的事情,看上去很容易,申请者需要提交自己的简历,而且提供一篇500字的英文文章,解释“为什么你想去联合国实习”和“为什么你是最合适的申请者”。
字数不多,但是要在短小的文字中把自己的能力全部体现出来,这恰恰是最难的。曾敬涵说,他在英文文章中突出了自己的学术能力和专业对口,并且举例他在美国参加过各类的学术会议,他“公共行政”方面的研究曾经被邀请在哈佛大学的肯尼迪政府学院发表过。
每年暑假,每个美国名校的大学生都会寻找实习地点,而据曾敬涵说,学习“公共行政”专业的学生,终极实习目标就是联合国总部,而作为一个亚裔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较,所欠缺的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先天语言优势。
曾敬涵递交的这些东西能不能够打动审核官,最开始挺让他紧张的。“我之前上了一门研究国际组织的课程,我的文章是关于国际组织人事改革,而联合国是最合适我目前实习的地方。”这份申请递出去,曾敬涵一直有些忐忑不安,直到今年4月他接到了联合国的邮件回复,让他去参加面试。
而面试时,最终选择让曾敬涵通过的联合国官员,就是关于国际组织方向研究的负责人,而这个面试官,也将是曾敬涵前往联合国工作时的直接领导。“所以我想,我的这封信应该是打动了他的。”
两天前,他从匹兹堡赶到了纽约,对于在联合国实习的期间,曾敬涵说希望能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为丰富自己的专业做准备,同时当提到对于在联合国实习最大的憧憬是什么时,24岁的曾敬涵说了一句挺孩子气的话:“听说实习最后一天,有机会和联合国秘书长照相……我蛮期待的。”
在联合国官网的相关页面( www.un.org/Depts/OHRM/sds/internsh/index.htm),就有实习方案的介绍。
实习方案在一年中分三次进行,每次为期两个月:1月中旬至3月中旬、6月中旬至8月中旬和9月中旬至11月中旬。
申请人应在研究生院在读,其专业领域应同联合国的工作有关,例如国际关系、国际法、经济学、政治学、新闻、人口研究、翻译和词汇学或公共行政。
有兴趣在联合国总部实习的研究生应提交填写完整的申请表。可同实习方案协调员联系索取申请表,地址为: Room S-2500E,United Nations,New York,NY 10017;电话:(212)963-1223/7522,传真:(212)963-3134。
联合国实习之“路”>
曾敬涵妈妈:
不随便打击孩子兴趣
很多选择都是他做主
曾敬涵在妈妈眼里,是一个成熟的小伙子,成熟到现在几乎妈妈都替他操不上心了。
“小时候,儿子就很喜欢看《三国》。”饶学石说,儿子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从求精中学考入南开中学之后,第一次考试考了全年级八百多名。
“八百多名成绩不算好噻。”饶学石说,这次考试当时对曾敬涵打击挺大的。而远在美国的曾敬涵也说了同样一句话:“南开校友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南开教会了我们怎么去竞争。”
在汇聚了全市尖子生的学校里,曾敬涵在竞争中学会了竞争。“每天几乎都在图书馆呆着。”曾敬涵通过努力,慢慢的成绩跟了上来,到第二次考试就已经是年级的两百名了。
回忆在重庆学习生活的时间,曾敬涵说:“我挺愿意说说我妈妈的。”高中有一年的春节,曾敬涵吃过饭之后跟妈妈说想到学校图书馆去学习。妈妈不放心,但是也没有当面拒绝他,偷偷地跟着儿子到了学校,一直看到儿子在图书馆认真看书,才悄悄离开。
“这个事情,妈妈是到我读大学的时候才告诉我的。”和一般的孩子不一样,曾敬涵听到妈妈悄悄跟着自己的这件事情,没有很反感,反而觉得很感动。在曾敬涵努力学习赶超其他同学的时候,妈妈放弃了很多休息时间和工作的时间到学校,主动找到老师沟通交流,儿子成长的每一步,饶学石都坚持陪同儿子度过。
高中的最后两年,曾敬涵说是自己最艰苦最累的学习过程,甚至超过了在匹兹堡的研究生学习。“不过现在回过头来看,当初的努力是很有作用的,对现在来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虽然现在儿子的很多选择,饶学石已经操不上太大的心了 ,几乎都是曾敬涵自己决定,但是儿子总会主动和妈妈沟通。
饶学石说,在教育儿子的过程中,她认为除了要给孩子尊重和自由选择的权利之外,还要相信孩子的能力:“不要粗暴地对待孩子,不要随便打击孩子的兴趣。”
如果遇到孩子的想法和家长起了冲突,要讲究自己的说话策略:“沟通一定是相互的,如果你率先关闭了沟通的心门,孩子永远不会再和你沟通了。”
曾敬涵老师:
敬涵独立思考能力很强
他妈妈也常找我们沟通
曾敬涵在南开读书的时候曾用名字叫“曾镜”。昨天晨报记者联系上正在高考阅卷的班主任老师姚炜时,姚老师一下就想起了曾敬涵。
“你一说,我连这个孩子长什么样子,住哪个寝室都立刻想起来了。”老师眼里的曾敬涵,当初在南开中学读书时,成绩并不算是突出的:“但这个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是很强的。”
姚老师记忆中的曾敬涵,经常会找到老师说某件事情,叙述事情的时候,他比同年龄的孩子更加有条理,能感觉到他是有自己的想法在的。
“曾敬涵的妈妈,我现在都有印象。”姚老师说,饶学石在儿子的高中三年中,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经常到学校找到老师沟通,这对于帮助曾敬涵的学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组文/重庆晨报记者 柳姗姗 实习生 杨皓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