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汪锋回忆西安事变所作诗词一首,这是手稿图片

在战火硝烟中保存下来的《红军识字课本》,上面还清晰地印着红军长征路线图
从“探子”到“朋友”秘密协定终达成
在西北军军法处,通过时任国民党第十七路军杨虎城部总参议的杜斌丞,军法处处长张依中等人暗中协调,汪锋到西安后不久,在新城的黄楼见到了杨虎城。“当时的大环境充满变数,共产党与杨虎城间有些误会,父亲的处境是很危险的。”王又凯说,当时杨虎城的态度十分冷淡,提出两个问题要汪锋解释:第一,杨部孙蔚如在汉中驻防,与红四方面军已达成秘密协议,并按协议向红军提供了帮助,但红军在不通知的情况下突然进攻汉中,使杨部遭受很大损失;第二,国民政府曾多次来电,指责杨部警三旅旅长张汉民是中共党员,让杨查办,杨未予理睬,而红军却设伏将其杀害。
“这两件事一直是杨虎城心中的疙瘩。”王又凯说,加上当时党中央物资条件差,毛泽东给杨虎城的信是写在几张电光纸上,不吸墨,风干后发硬,更显粗糙,杨虎城对汪锋的身份产生怀疑,担心其是国民党高层派来的“探子”。
“父亲告诉他,进攻汉中是为牵引胡宗南部调回天水,错杀张汉民确实是党的重大失误,打消了杨的顾虑。”面对杨虎城,汪锋没有丝毫怯场,还慷慨陈词向杨讲述了红军的抗日主张和联合的目的。杨虎城的态度渐渐缓和下来,并将他的机要秘书王菊人先生介绍给了汪锋,说由王代表他商谈具体的合作方式。
通过汪锋等共产党员的努力,大约过了一个月,在和王菊人进行了多次商议后,双方确定了合作的4项协议,即所谓的“秘密协定”。
1.双方各守原防,互不侵犯,必要时可以事先通知,放空枪,打假仗,以应付环境;
2.双方可以互派代表,在杨处建立电台,紧密联系;
3.十七路军在适当的地点建立交通站,帮助红军运输必要物资和掩护中共人员的往来;
4.双方同时做抗日准备工作,先从部队开始抗日教育。
后来,杨虎城将军又约见了汪锋一次,是礼节性的,气氛很好,主要是告别。
汪锋顺利完成了联络西北军的任务后回到陕北,1936年9月,又随叶剑英等人化装回到西安,并在杨虎城部队的阎揆要团团部设立了电台,直接和中央联络,先后受叶剑英和周恩来的指挥,历经了西安事变的整个过程。本组稿件由本报记者 侯希 采写
他与“12”有不解之缘
蓝田县档案局原副局长、现任蓝田县委组织部《党史》常务主编的曾宏根,与汪锋及其家人相识多年,曾宏根见过汪锋6次,1998年汪锋在京逝世,曾宏根还专程前往吊唁。“西安事变是中国革命进程中划时代的重大事件,促进了国共两党新一次的合作,汪锋为西安事变做了大量工作,是共产党统战工作的一面旗帜。”曾宏根说,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汪锋十多次回到蓝田县自己的家乡,走遍了自己曾经战斗和生活过的十多个乡镇,看望老区人民,寻找当年一起战斗过的战友。
在曾宏根眼里,汪锋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并与自然数“12”结下了不解之缘。汪锋出生于1910年12月,作为秘密使者促成张、杨两将军1936年12月12日发动“双十二”事变,逝世于1988年12月12日,“这种巧合,只有让后人去诠释了”。(感谢中共陕西省委党史研究室、陕西省中共党史学会大力支持)
不当“睁眼瞎”红军边行军边识字
当年的红军小战士大多是穷人家的孩子,他们在战火中学习文化,逐渐成长起来。近日,兰州军区西安翠华路第一干休所所长李兴凯透露,他收藏着一本非常珍贵的《红军识字课本》,从中能看出当年战火硝烟中,学习文化知识的不易。
树叶上面写字插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
“2002年在兰州,我得到了这本《红军识字课本》,长15厘米,宽10厘米,由人民抗日红军总政治部编印。”李兴凯介绍,为进一步考证,他曾拜访过身经百战、九死一生的老红军何光宇(兰州军区原副司令员)。
提起那段艰难的识字岁月,何光宇老将军曾感慨万千:“我从一个文盲,成长为共和国的第一批将军,《红军识字课本》功不可没啊!我出身贫寒,给地主家放牛,经常饿肚子,后来瞒着父母参加红军,跟着红25军徐海东的队伍。我渐渐明白不识字跟睁眼瞎一样,硬是靠‘看后背’识的字。”
所谓“看后背”识字,是指行军打仗时,战士把生字写在小布条、小树叶上,插在前面战友的背包上边走边认,战斗间隙用手在地上边划边读。何光宇就是通过这样的方式学到了文化,逐渐会写简单的信、标语和墙报,最终形成自己的文化根底。
记者注意到,《红军识字课本》第73课内容是:“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政党,也就是解放人民,救国家的政党。领导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到北方,为的是要到抗日的最前方。”这本识字课本应是长征胜利结束后在陕北印制的。据悉,何光宇1929年参加红军,曾当过徐海东的警卫班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2008年去世。
边区识字运动创造民主政权的一部分
去年2月,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副教授王建华在《中共党史研究》上发表过一篇论文《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边区的识字运动》。王建华在接受电话采访时说:“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很重视文化教育,把战士们学文化、边区的识字运动,当成创造民主政权的一部分。”
在革命战争环境下,党通过发起识字运动,彰显民主、平等的价值诉求,使人民从民族解放斗争中觉悟起来。本报记者 王晓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