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漏油两个月,搅起一地鸡毛。责任方康菲公司先是掩盖,再是否认,而后又将“拖”字诀耍得炉火纯青,直拖得油污坚定地在渤海上面飘荡着,以至于沿海的浴场以及搞养殖的渔民都遭了池鱼之殃。于是,诸多热爱环保、热爱大海的人士,都将肇事方康菲公司恨得牙痒痒,板砖与臭鸡蛋齐齐招呼了过去。
不过,在我看来,该面对指责的还有监管部门。若非监督不力,康菲公司何至于捅出这么大一个娄子?若非管理不力,渤海清污何至于到现在还遥遥无期?
据说,最新的进展是,康菲公司并未在海洋局限定的8月7日前清理完海底油污,对此,海洋局表示了不满,提出了批评,并再次要求康菲公司在8月31日之前完成海底清污。
有态度当然是好的,紧盯着事件进展当然也是好的,可是,这里却有一个问题,如果,到8月31日的时候,康菲公司采取的还是一些“临时性措施”,还是不能完成海底清污,那海洋局又该怎么办呢?这其中,轻飘飘的“批评”又能起到多大作用呢?
兄弟我爱看官场小说,在某些官场小说中,下属闯祸之后,如果被上级狠狠批评了,闯祸的下属往往会乐翻天,因为批评你是因为爱护你,领导能批评你,正说明领导要保你了,如果领导见都不见你,那就是要坏菜了。兄弟我不知道小说中的这个逻辑在现实中是否适应,但是,对于海洋局在渤海漏油事件中的表现,我总觉得有此类官场小说的味道在里面。不满,蒙谁呢?批评,唬谁呢?资本都是逐利的,你不用铁榔头砸几下,他们能乖乖地按规矩来办事吗?
媒体说,海洋局在渤海漏油事件上的态度趋强。乍看起来,似乎就是这样,想当初,海洋局是何其暧昧,何其拖沓,现在好歹站出来批评了、限定时间了。可是,问题却在于,这个“强”不是老百姓想要的“强”,在老百姓看来,这所谓的强,称之为挠痒痒还差不多。这就好比,“严肃处理”后面跟着的注释是批评教育,罚酒三杯一样,注定只能是个儿戏。 一豆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