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变迁英雄与垃圾为伴
2000年开始,随着太原市老城区的大规模改造,东仓巷变得越来越狭小。
伴随着干休所家属院的改扩建,赖宁雕塑被挤到了马路边上,紧挨着干休所的一排门面房,最后被挤到一个角落里。
居住在干休所门房西侧液化气站的齐玲玲告诉记者,四年前,自己随父母居住在东仓巷后,赖宁的雕像就已经斑驳陆离。
21岁的齐玲玲是河北传媒学院大二学生。她记得,上中学时,老师讲见义勇为时讲到过赖宁的故事,“但后来就不提倡赖宁精神了。”齐玲玲说,自己的记忆里,东仓巷赖宁的雕塑下一直是蹬三轮车的农民工聚会的地方。
“时代变了,赖宁精神有点尴尬,也没人把一座雕像太当回事”。齐玲玲说,干休所门前路面未被水泥硬化前,每天中午和晚饭后,三五成群的农民工都聚在赖宁的雕塑下打牌、喝啤酒,“热闹得不得了。”
除此之外,经常会有一些孩子围着赖宁的雕塑爬上爬下,一些玩累了的孩子甚至躲在雕塑后撒尿,“从来没人管过这座雕塑。”齐玲玲说。
58岁的东仓巷环卫工人刘如般在赖宁雕塑被移前一直负责清扫整条东仓巷。
刘如般告诉记者,每天,她最头疼的就是清扫赖宁雕塑下的垃圾,尤其是雕塑所在的小花坛,杂草丛生不说,很多不自觉的人还往花坛里倒垃圾。
刘如般只负责清扫马路,“因为雕塑下太脏了,实在看不过眼,就过去扫一扫。”
曾经的英雄雕塑,为何在落成多年以后却和垃圾相伴,东仓巷社区主任吴锦梅告诉记者,社区对此也没有办法。
吴锦梅说他们为解决这个问题,社区出面找了好几家驻地单位商量该怎么办,但都无果。
无人接收英雄难“安家”
“巷子越来越小,不光因为这一片的卫生很差,关键是赖宁的雕塑正好被挤压在干休所门房靠马路的边上,每天进出的车辆掉头,时不时都会撞到雕塑所在的花坛,”吴锦梅说。
她告诉记者,花坛的围墙被蹭掉后,赖宁雕塑的底座就裸露在外面,底座上残缺的部分也是被掉头的车蹭掉的。
社区为此还曾出面找文物部门联系管理赖宁雕塑的事,“但没有一家愿意出面,”吴锦梅说,“就是社区想管但也实在没那个经费。”
鼓楼街道办主任苏常青告诉记者,去年,干休所整修门卫房,赖宁的雕塑究竟往哪儿安放成了问题,他们曾提出门前所有的房屋和建筑都要拆除,这其中也包括赖宁的雕塑。
但是,是否一直将雕塑放在干休所门前,苏常青持否定意见,“赖宁是个英雄,他的雕塑应该放在一个幽静严肃的地方,现在的东仓巷显然已经不合适了。”
苏常青说,区上每次检查卫生都会点名批评干休所门前脏乱差,因为有门面房小商店,很多农民工自然就聚到这里来了。
“英雄赖宁的雕塑最后被垃圾包围,我们也觉得不合适,真正的教育意义也起不到,”苏常青说,所以街道办才想到要移走雕塑。他曾和街道办党委书记李晶找过很多学校和公园,希望能安放赖宁雕塑,但没一家同意。
“一开始,我们去找市儿童公园和迎泽公园,觉得公园放这座雕像应该最合适,但公园都不接收。”
苏常青称,他们又找了很多中学,学校也都很婉转地拒绝了,“大多数学校说自己也面临改建,雕塑也不会放长久。”
华商报记者了解了一下,东仓巷附近总计有5所中学,太原市第26中学就在赖宁雕塑隔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