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饥馑不再的时代,美食只是一个时尚话题,而食品安全才是攸关民生的重点,并且由于涉及面广、易于搅动人心而显得愈加重要。近日,网传香港三款在售的名牌奶粉
,检测出微量塑化剂一事,就是一个颇能展现公众对食品安全高度敏感的例子。
8月25日上午,一条题为《香港化验三款奶粉均含塑化剂》的微博上网,引来网上一片骚动。稍后,有媒体记者追踪采访得知,此消息源于香港。今年7月,香港某周刊委托香港浸会大学生物系检测三个受欢迎品牌的初生婴儿奶粉的质量,结果全部验出含塑化剂DEHP,含量十亿分之二十八~四十二不等。该项化验单主持者黄港生教授称,三品牌奶粉中的塑化剂含量“低于现在香港标准……”。还进一步解释,这个含量其实是一个“背景水平”,“也就是说在环境里、在食品里,甚至人奶里都会含有,因为这个量确实很低”。
如果承认香港的专家教授所具备的公信力,与大陆不可同日而语,那么也应该承认,虽然并非空穴来风,但三款名牌奶粉所含的塑化剂,其危害性明显被网络传言夸大了,而且三款奶粉品牌名,也纯属猜测的结果,有捕风捉影的嫌疑。换言之,一直处于敏感状态的食品安全问题再起波澜,显然是公众过敏所致——— 三款奶粉含量低微的塑化剂,及其可以忽略不计的毒性,与食品安全问题丛生导致的过敏后遗症所形成的巨大反差,才是这个事件的看点。
内地公众和舆论对香港奶粉安全如此关心,原因很简单,许多内地新生儿父母,为宝宝健康着想,不得不到香港购买奶粉。一旦香港奶粉也出现问题,这些父母的心宛如掉到了冰窖里,是很容易想见的情形。所以,基于初生儿奶粉一旦不安全,众多父母肯定有天塌下来的感觉这一事实,再辅以食品安全保障机制中,特别是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等环节,公众非常弱势,基本上处于严重的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被动地位,故而他们的过敏反应甚至对不实之言宁可信其有的态度,均无可厚非。
可见,公众的过度敏感,听信甚至放大传言,仅仅是食品安全社会过敏症的表征。想要根治和预防这种过敏症,只靠涂抹和遮掩表面的症结显然不行。面对微博传言,香港奶粉检测项目的负责人,迅速接受媒体采访,在提供相关知识、枯燥的化验数据之外,还有“奶粉中塑化剂含量可能比母乳还低”的说辞。虽然从逻辑上讲,母乳不属于行政监管项目,但由负责的态度、科学的知识、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比喻配成的这一味药,显然有助于澄清事实。(令狐补充 知名网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