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
  第32期
 
 

别让“索捐”泛滥逼走慈善

    徐州睢宁的孙伯聪夫妇,这两天一直在中国首善陈光标的公司门口长跪不起,原来竟是特意前来筹集女儿50万的骨髓移植费用。在陈光标的协调下,该公司工作人员给了夫妇俩七千元应急,但夫妇俩希望陈光标一次性解决50万的手术费,这架势让工作人员不知所措……【详细

   面对索捐,一部分富豪因不愿意捐款受到民众指责,一部分富豪却因乐善好施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索捐”困境。另一方面,弱势群体面对的是国家的慈善机制不完善。如此发展下去,“索捐”泛滥,或许将会逼走慈善。

弱势群体:有一种痛苦,叫“索捐”

 

走投无路,将慈善家当成救命稻草

 

跪求慈善家捐款


    弱势群体可以求助的部门和机构,有民政部门,有各类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还有大大小小的慈善机构。但在现实中,这些路往往都很难走得通。个人只能独自承受命运的不幸安排,顶多借助媒体力量过度开发民间道德或者盲目开发富人慈善,除此之外,他们无法获得任何制度性的帮助。

    这些单薄的个人,在现实生活中面对沉重的生存负担和渺茫的生活前途时,有一股深入骨髓的无援感。他们不知道该向谁求助,看不到希望在哪里。每当有慈善典型被媒体报道出来,他们都会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把他当作救命的稻草,虽然他们也知道自己这样做很不道德,而且同样希望渺茫。

被逼无奈,“可怜之人”展现出“可恨之处”

    俗话说,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这句话虽然听起来比较冷酷无情,但的确已无数次得到了验证。有些可怜人的“可恨”也许是骨子里带来的,但更多的人却是在可怜之后,在残忍现实的逼迫下,才变得“可恨”起来,就像那些求助无门的“索捐者”。

    在众多的“索捐”者中,不怀好意的人肯定有,但我们相信,绝大多数人是出于无奈或是走投无路,才去“索捐”的。许多身处困境中的人,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往往对慈善人士抱着过大的期望;当最后的希望破灭之后,他们往往就把慈善人士和“骗子”等形象联系起来,出现不理智的言语和行为。当然,一律把“索捐”者归于素质低下或者人性丑陋,也并不公平。

 

慈善家:个人慈善陷入道德困境

 进退两难:捐还是不捐?

 
 

陈光标

  

    陈光标面临的困境,其实是所有以个人之力从事慈善的人的困境。不捐,可能被骂“为富不仁”,以往的慈善行为可能会被否定,个人名誉甚至会毁于一旦;捐,则可能有更多索捐者随之而来,有再多的钱也无能力应付,即使有能力也无法鉴别求助者信息真伪。现在法律对于身处困境人员的“索捐”行为,还缺乏明确的界定和明确的处理方式,往往只能从道德层面处理这种问题,难以有效保护慈善人士的合法权益。因此,遭遇“索捐”,很多慈善家便陷入进退两难的境地。【详细

“被索捐”,慈善成了冒险

    2007年以来,媒体上屡屡出现对于索捐现象的报道,使得索捐现象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焦点问题。怀揣“中华慈善事业突出贡献奖”等40多个荣誉称号的青岛“慈善大王”王明殿自出名后麻烦越来越多,其中尤以各种各样的“索捐”让他非常烦恼:最多的一天来了12名“索捐”者。【详细

    据陈光标公司的工作人员讲,像这对夫妇一样的求助者,每天约有二三十人。做了慈善家,就不得不面对即将到来的“索捐”,这几乎成为现在中国慈善事业的一个尴尬怪圈。

解读:拒绝“索捐”可以理直气壮

    不管怎么样,遭遇“索捐”是件痛苦的事。慈善行为是人的一种精神追求,是慈善人士一种自觉自愿的行为,而不是一种义务。面对无穷无尽的“索捐”无妨拒绝,毕竟钱财是慈善家自己的,无论是慷慨解囊还是拒绝,他们都可以理直气壮。

    再者,慈善家个人的乐善好施,并不能解决社会上众多弱势群体面临的困境,而且,在当下社会风气浮躁的情况下,甚至会助长部分人的侥幸心理。如果任由索捐现象蔓延,会把慈善异化为一种针对富人的强迫性道德义务,使一部分人容易滋生“吃大户”的非理性心态:我穷他富,他就是应该资助我。由此造成的后果就是让不少人认为索捐行为是合理的,更有可能使“索捐”现象成为常态。

 

别让“索捐”泛滥逼走慈善

 “索捐”折射公益慈善信任危机

 

索捐泛滥,会不会逼走慈善?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对夫妇的举动反映出的是对我国现有的社会慈善组织的不信任。在他们看来,个人的道德、善心,比现有的慈善组织更值得信任。据陈光标公司的工作人员讲,像这对夫妇一样的求助者,每天约有二三十人,这种状况,不能不说是对现有社会慈善组织的极大讽刺。

    日前,民政部介绍了全国捐赠数据,今年6月郭美美事件发生后,公众通过慈善组织进行的捐赠大幅降低。3-5月,慈善组织接收捐赠总额62.6亿元,而6-8月总额降为8.4亿元,降幅86.6%中国公益慈善事业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机。当公益慈善一次又一次让我们产生质疑的时候,那些可怜的人,索性将原本该对公益慈善报的希望,投注到个人慈善家的身上,这才有了“索捐”的出现。

“索捐”现象若泛滥,或将会逼走慈善

   弱势群体以走投无路的姿态出现在富人面前进行“索捐”,实则是对富人进行“道德劫持”“索捐者”的逻辑是:无论富人愿意不愿意,都应该为穷人做一些有益的事,满足穷人的要求。本来是值得同情的人,可如果索捐过头,就会让人对其的怜悯之心大打折扣,甚至会让人心生反感。

    这种个人慈善陷入困境的先例,很容易让其他有志于慈善的人知难而退,压抑其投身慈善的热情。可以想象,当善举带来的不是荣耀,而是无奈、麻烦,甚至是后悔和恐惧的时候,谁又会加入慈善行列?慈善的源头岂不枯竭?【详细

慈善热情需要法规保护,慈善机制更需完善

    导致出现“索捐”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三个:一是国民对慈善行为的认识不足;二是缺乏定性及约束“索捐”行为的法律规定;三是有公信力的慈善机构总体上还不够多,没有成为慈善事业的运行主体。

    目前当务之急就是建立健全有关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完善慈善活动的运行方式,比如完善慈善机构善款募集、申请、使用等信息的动态披露制度,建立捐助人和困难人群摸底登记、配对救助以及捐助行为发生后双方的定向联系制度等,增强慈善机构的组织力和公信力,为慈善人士分忧,推进我国慈善事业的发展。【详细

“慈善”相关专题回顾:

 

结语   陈光标为何要进行“暴力慈善”?“网络炒作”为何成为救命良方?“索捐”现象为何频现?等等这些社会现象,并不是一种偶然的社会现象,而是有深刻的社会根源。他们无一不折射出目前中国慈善事业的种种问题。

  避免使个人慈善陷入道德困境的唯一办法,就是大力发展社会慈善组织,不仅要对现有的慈善组织进行改革,使其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真正把慈善当作自己的使命,更要向民间慈善组织开放慈善领域,激发慈善领域的活力,让陷入困境的人们能够顺利地在慈善组织中获得帮助。

 
编辑:橙子 
网站简介 | 产品服务 | 招聘信息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Copyright 2002-2012 华商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B2-20080006 陕ICP备08101257号 SP服务代码10622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