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殿,你这个骗子!没有钱你还上什么电视,还吹自己是什么慈善家?!”一位来自大连的妇女,在向青岛慈善人士王明殿索捐无望之后,守在王明殿的小饭馆前声嘶力竭地哭喊着。这是王明殿最近遭遇的“索捐”事件中的一个,他在2007年以来已有138人上门“索捐”,最多的一天达到了12名。类似的“索捐”事件在各地均有发生(据《南国早报》8月28日报道)。
一方面,“索捐”者感到无援而无奈。为什么人们一有困难,只想到求助于“好人”,而非天然地想到寻求政府或慈善机构帮助呢?因为我们社会的救助体系并不完善,老百姓不知道如何获得救助,常常看不到希望之所在,不得不采取向慈善人士“索捐”的下下之策。虽然他们明知这样做很不道德,而且同样希望渺茫。这不能不说是件痛苦而无奈的事情。另一方面,慈善人士同样深感无援而无奈。需要救助的穷人太多,而我们的慈善事业又不发达,富人做慈善的太少,制度救济又比较乏力,个人力量再强大,也不可能满足所有需要捐助的人,面对“索捐”,如果坚决拒绝,恐将获得恶名,此前的善誉将毁于一旦,他们同样无奈而痛苦。
可以说,目前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体系不完善,是“索捐”现象形成的最深层原因,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乃是救助公民的中流砥柱。由于保障救助制度不完善,覆盖面较窄,保障程度较低,本应该依靠国家及政府力量才能完成的救济工作,现在的“大头”却落到部分富有同情心的人士头上,诱发了社会各界只能纷纷把慈善人士当成“唐僧肉”,都想吃一口,“索捐”现象由此而生。为了保证慈善人士不再“越捐越麻烦”,国家救济急需归位,政府要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将慈善事业从个人道德层面,上升到社会机制的层面。“锦上添花”的民间救助只能拾遗补缺,并不能为政府应尽的职责埋单。
为了不让“索捐”泛滥逼走民间慈善,我们还得“修补”另一个同样令人“无奈”的“制度性漏洞”:慈善人士的捐助选择权没有法律尊重和保护。由于民间捐助者得不到法律的有效保障,这在客观上助长了“索捐”现象。君不见,富人刚有捐助信息,索捐者就八方云集上门“索捐”,大肆耍泼吗?即使执法人员到来,由于缺乏法律依据也只能从道德层面进行调解,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难以有效保护慈善人士的合法权益。一部分富豪因不愿意捐款受到民众指责,一部分富豪却因乐善好施而陷入孤立无援的“索捐”困境。这显然都不是我们愿意看到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