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工单位将材料堆在路上,准备对下陷路段进行维修 本报记者 梁军 摄
长度为2.744公里的洛滨路位于富县环城路段,洛河之畔。该工程去年4月份动工,是一个建设在防汛堤上的政府规划路,耗资1.5亿元,预计今年10月交付使用,今年7月以来通车试运行。日前,这段新铺成的道路多处塌陷,居民斥之为“豆腐渣工程”。
而富县住房和城乡建设规划局解释说,由于工程没有进入验收环节,还不能认定质量问题,至于一些路段路基下陷,是最近两个月下大雨造成的,施工单位正在抢修。
司机:为何下陷都集中在中段
“这个月刚修好的公路,通车才二十多天就出现多处路基下陷,你看,到处是坑,几天时间,新路就变成烂路,这工程质量,唉!”9月27日,在富县县城洛滨路上,驾车路过的齐先生说,他常开车从此路过。对于城建局连降大雨造成路基下沉的说法,齐先生反问:“路基塌陷都集中在中间路段,大约一里多,其他地方好好的,如果是下雨造成的,其他地方的路基为什么没下陷?”
记者数了数,塌陷路段的确集中在中段,有六处因路基下陷挖开的大坑,富县住建局的一名工作人员证实,这是路基下陷后,施工单位将路基挖开维修时留下的坑。
施工方:下雨造成“水毁”
27日下午,记者联系到洛滨路领导小组副组长王忠峰。他表示已知道群众对洛滨路工程质量的质疑,并强调路基下陷与工程质量无关,而是连降大雨造成路基下陷。那么为何整条路下陷的只有中间一段呢?王忠峰说,这恰恰是下雨的原因。“洛滨路属于沥青柔性路面,按照道路工程施工要求,在施工时,要先进行一段试验路的建设。简单说,就是先建一段,然后通车试运行,一边观察路面状况,一边将碎石沥青路面碾压到规定的密实度。而密实的一个功能就是路面防渗。沥青路面刚铺成后,一般都是颗粒状,需要通车碾压,将沥青和碎石碾为一体,这样,里面的缝隙就小了。试验路大约是7月份通车试运行的,那时雨水少,温度高,路面很快就达到了规定的密实度,至今都是好好的。”
至于路基下陷的那段路,王忠峰说:“中段那部分路是最后施工的,我们按照试验路的参数进行施工,9月初进行试通车,目的也是碾压路面,增加密实度,但9月几乎天天下雨,雨量又大,路面还来不及碾压,雨水就从路面渗入地下,造成土质变软,使道路两侧的排水暗渠断层,这样大量的雨水渗入地下,造成道路两侧的路基下陷。我们在抢修过程中,挖出的都是淤泥,就证明了这一点。这种现象在专业术语上叫做‘水毁’。”
富县住建局办公室王主任证实,洛滨路将在9月底~10月初交工,也就是说,这段路还处在建设工期内。同时相关合同规定,在发生不可抗力时,可以顺延工期,不可抗力包括风、雨、雪、震等自然灾害。王忠峰表示,如果天气好的话,10月15日前可交工。
专家:道路质量责任“终身制”
9月28日,记者电话采访了陕西公路交通工程监理咨询公司的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专业人士。由于没有参与这段路的监理,他无法对工程质量作出判断。但他表示,道路工程验收程序非常严格,“一个道路工程,先是分段验收,最后还有总验收。总验收要等到道路运行两年以后,才会对公路质量和等级作出评定。两年之内都属于责任缺陷期。也就是说,这期间发生任何工程质量问题,相关的勘探、设计、施工、监理等方面都有可能处理。”
另外一名监理工程师表示:“即使通过了总验收,对道路质量责任也是终身的,这段路出问题的那部分还没通过验收,没有经过实地考察,不好说到底是自然灾害还是工程质量问题,但即使今后竣工后出问题了,相关方面还要负责任的。” 本报记者 梁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