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非遗传承人才匮乏问题,李雁敏老人感慨不已 本报记者 李正善 摄
昨日上午,谈到传承人的事情时,华县花鸟字剪纸艺术创始人——66岁的李雁敏眉宇间透出几分愁思。不过当他听说渭南市正在全国招收学员、待毕业后继承秦腔、皮影等传统文化艺术时,连连称道:“绝对是个好事情!”
非遗名录 名列全省前茅
韩城行鼓、富平老鼓威震四方,阿宫腔细腻温婉,华县皮影、合阳提线木偶古老璀璨,华阴老腔更被称为“东方的摇滚”……
渭南民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截至目前,渭南市非遗项目名列陕西省前茅,共有12个项目被列入国家级非遗保护名录,84个项目被列入省级非遗保护名录;169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还有370个项目被列入县(市、区)级非遗保护名录。涉及10大类,涌现出一批民间艺术大师。
李雁敏就是其中的代表人物。
他自幼受祖母影响,喜爱剪纸。独创出花鸟字艺术形式,将绘画、书法与剪纸融为一体。去年,他的花鸟字剪纸获批渭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今年春节前,他还应邀登台,在渭南市第一届农民春晚上即兴表演。
传承乏人 老艺术家担忧
这段时间,李雁敏正忙活着筹备参加中央电视台的综艺节目《我要上春晚》,“我弄这事情不是图热闹,就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门艺术”。
说到传承人的情况,老人眉头一皱,“我的两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都已四十岁左右,对这个不感兴趣。村里年轻人也不愿意跟着学”。
传承乏人,同样存在于渭南市非遗的其他艺术门类。今年6月公布的渭南市第一批省级传承人37人名单中,多数人的年龄在63岁到82岁之间。
招录70人 毕业还安排工作
“非遗保护对于我们渭南来说,最迫切的问题就是人的问题。”渭南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局长华惠民介绍,经市政府同意投入200多万元,特别委托陕西艺术职业学院为渭南培养艺术人才70名,首先安排学习秦腔、阿宫腔、碗碗腔(皮影唱腔)等传统艺术门类,使这些学生成为实用型、应用型中等艺术专业人才。
据悉,渭南这次招生以西北地区为主,面向全国公开招录。各专业均属国家计划招生。实行助学金、奖学金、特困救济金制度。学生入学时和用人单位签订用工协议。毕业后按协议要求到单位工作满一年后,学费由单位报销(戏曲专业80%、舞蹈专业50%),3年内付完。
这些学生合格毕业,将统一安置到下属的渭南演艺集团秦腔团和歌舞团工作。 本报记者 李正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