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九器
前不久,兰州市最豪华最大的黄河游轮,刚刚下水试航就差点折戟沉沙,半截船体进水下沉,本应漂浮的游轮结果成了潜水艇。据兰州交通局官方证实,事故确有其事,是施工单位操作失误错估水位导致,造船厂是四川一公司。可是,查看9月初的《兰州晨报》,当日报道该游轮明明是在皋兰境内的小峡造船厂进行最后“润色”。
这条极具黑色幽默的新闻经过网友爆料才天下皆知,成为昨日网络一大热点,戏谑、嘲弄之声不绝。
1700万的投入、兰州交通局负责、当地重点项目、黄河旅游的一大招牌,结果就这样不堪一用,这,岂能是一句“操作不当”所能遮丑?难道那个操作不当的责任人又是一位无证上岗的临时工?
黑色是黑色幽默的通行证,荒诞是责任沦丧者的墓志铭,试水之日即沉船之时,一定要剖开这只荒诞的麻雀,想一想背后的因果,看一看内中的五脏。1700万的投入就这样打了个不大不小的水漂,可能有人不心疼,但很多人肯定心疼:虽然那钱是企业捐的,可里面也包含着多少公众的汗水与心血哪,说民脂民膏也不为过。
事实上,看似偶然的背后有一些隐秘的必然逻辑。正因为这样一笔钱并不是直接源自财政投入,是企业捐资,所以颇有“产权不明晰”的意味,具体使用起来,监督和责任担当上难免要大打折扣,一句话粗理不歪的说法叫:崽卖爷田心不疼。否则,实在难以理解,对于试水前基本的一些准备和调研都做不到位,所谓的监督职责究竟在哪里体现?
幸亏游轮只是半截入水,倘若完全折戟沉沙,谁来负责?怎么负责?说实话,这谁也说不清,因为对于这类企业捐助行为,通常被看做是一种商业行为,政府在其中更多是扮演借花献佛的角色。既然带有浓厚的商业色彩,那么按照政府职能,也就不适宜入戏太深,所谓的监管很难做到一丝不苟。
兰州豪华游轮试水即沉船的新闻,最大的公共价值不在于问责、不在于荒诞,也不在于围观,而是当商业色彩浓厚的公共品成为政府政绩项目后,能不能像民生公共项目一样,受到同样的重视?一旦出了问题,有关部门的屁股上也会挨同样重重的板子?
我们看到过不少商业项目打着政府重点项目的招牌,仿佛这样就证明其质量的可靠、管理的科学和品质的优良。可实际上,这样的一些项目并不乏豆腐渣工程,并不乏假冒伪劣,比如一些地方的某某大厦号称地标建筑,政府也双手欢迎,结果地标没成反成了地雷一样的烂尾楼,比如有的地方投资建车站服务民众,政府同样为其背书,结果车站质量极差,建成之日也就是返修之时。这些现象和兰州游轮事件的本质何其相似,其实都不同程度销蚀着政府在公众心中的公信!
无论是哪里的钱,只要政府机构为其背书,只要投资具有公共效用,花这笔钱就要像花自己钱一样精打细算、精心看护,而要实现这样的效果,就必须把所有与政府有关的项目全部纳入严格的监管体系中,从监理、质检、审计、预算等所有细节入手处处把好篱笆。如果这样做了,还会出现试水即沉船,那时才不至于成为一个任人嘲弄的黑色幽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