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邵宁12月10日在“2011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透露,我国正在深入进行的国有经济结构调整将使国有企业向两个方向集中,未来会形成两种不同类型的国企,即公益型国企和竞争型国企。邵宁还表示,一方面,要防止企业利用垄断地位损害公众利益,另一方面,国企将承担破产退出的风险。
将国有企业分为公益型和竞争型两个类别,这是我国国有资产管理中一个新的思路。我国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在最近十几年里快速发展,尤其是国资委建立以后,无论是直属于中央政府的国有企业还是属于地方的国有企业,在“做大做强”的目标之下,迅速发展为国民经济运行中的一支最重要的力量,上个世纪90年代蔓延全国的国有企业困难局面基本上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在国有企业发展壮大的同时,民营企业的成长却出现了停滞,在前两年的金融危机中,以央企为代表的国有企业基本上安然无恙,而民营企业却受创严重,直到今天都没有缓过气来。
从表面上看,国有企业的迅速崛起证明了它的市场优势。但是,国有企业的这种优势并不是它通过平等的市场竞争而得到的,而是由于它背靠着政府的行政支持,当政府将本属于全社会所有的行政资源倾斜于其直接管理之下的国有企业时,这种行政资源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国有企业独一份的市场资源,从而使其轻而易举地在市场中取得垄断地位,并且对民营企业形成排挤效应。比如,政府可以将某个有稳定赢利前景行业的生产经营权交给国企,政府还可以要求银行等保证国有企业的信贷供应,这种优势都是民营企业望尘莫及的。民营企业家尹明善最近在一次演讲中深有感触地说:“国企后面有国有银行、国资委和政府的强力支持,硬要跟它斗是鸡蛋碰石头。所以我对民营企业朋友提出三个忠告:1.不可让政府不高兴;2.不可让银行不高兴;3.不可让国企不高兴。”尹明善创办的民企在国内市场上已有一定地位,尚且有如此感受,那些籍籍无名的中小型民营企业,在市场里就更是“冷暖自知”了。
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对国有企业的市场定位没有清晰的界定,因此当国有企业借助行政权力取得市场垄断地位以后,它只是将自己当做一个追逐利润的企业,而无视它必须承担的社会责任。这种状况反过来对社会经济产生了不可小看的负面作用。比如,各地出现的油荒;我国的上网费用远远高于国外,而服务质量却难以提高。实践已经证明,抽取国有企业的公益性功能,按竞争性企业的标准来要求它们,在政府与它们的天然管道难以切断的情况下,只是养肥了国企中人,特别是他们的高管,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良性运转却并无特别的“利好”。
中国已经进入市场经济社会,但市场经济并不完全排斥国有企业,一些涉及国家经济命脉和关系到民生切身利益的行业如果完全交由市场,可能会引起经济秩序的混乱,加大民众的生活负担。因此,这些社会需求可以由政府能够直接管理的国有企业承担起来,政府通过国有企业这个桥梁将行政资源公平地输送到全社会。从这一点说,国有企业的存在价值就在于它具有社会保障的功能,国有企业理应在这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现在,国资委已经明确了国有企业将分为公益型和竞争型两个类别,这相较于以往无疑是一大进步,既然已经确定了目标,那么国资委就应该抓紧制订清晰可行的操作“路线图”,让国有企业回到它应有的位置。很显然,由于国有企业在市场中已经“根深叶茂”,这将是一项艰难的工作。
(周俊生财经评论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