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荒年年有,今年更严重。连日来,国内多个省市的血液储备纷纷告急。“血荒”真成“顽症”?记者调查发现,“血荒”既有医疗服务增长导致临床用血量增加的原因,也暴露出公众对义务献血信任度不足,血液筹集机制尚待改进等深层次问题。 专家建议
破解信任危机 回应公众疑虑
要缓解“血荒”,必须提高献血率和公众献血热情,首要面对的问题就是有效回应公众的疑虑,把本应崇高的献血事业和血液使用情况及相关信息,向社会公众公开透明。
上海市血液中心主任、世界卫生组织输血合作中心主任朱永明等专家建议,面对“信任危机”,有关部门应发布一些及时、准确和有效的回应信息。长远来看,仍需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支持无偿献血。
除了广泛深入宣传发动外,方便和优化献血环境,做好血液“开源”和“节流”,也是破解“血荒”的有效抓手。
“我们将依靠新技术,延长血液保存时间,‘丰季多储存’。”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主任刘江表示,为了延长血液的“保质期”,从去年开始,北京市已经将应用于RH阴性稀有血型保存的超低温冷冻红细胞技术应用于普通血型。这意味着原本只有35天保存期的血液,将能在-80℃的超低温环境下冷冻储存数年。此外,京沪等地正纷纷开展建立献血网络平台、预约献血等探索。
陈勤奋认为,解决供需矛盾需“开源节流”,广大医务人员都要具备节约用血的观念,严格临床用血指标,“其实一些时候病人失少量血的风险要远远小于输注异体血的风险。”
专家建议,血液募集是公益事业,其检验、储存的成本究竟多少,应有更精细化的核算,也应逐步向公众开放查询。同时,逐步改进现行的献血者可以免费用血的激励机制,建立无偿献血长效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