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地里吃午饭就算是休息了

16岁的韦国良是砍蔗队伍中的主力。

午饭的菜
南方农村报讯(记者王伟正)有钱没钱,回家过年。然而,有这样一群人,在春节来临之时,他们千里迢迢从贵州老家来到广东打工,隐身于茫茫甘蔗林中挥动锄头、镰刀,只是为了能多赚点钱。春节前夕,南方农村报记者来到广东遂溪,探访这群“甘蔗工”。
希望春节不放假
1月11日,在一望无际的甘蔗林中,9位来自贵州的农民正操着熟练的动作把甘蔗砍倒。在一片寂静之中,锄头和镰刀发出清脆的声音。他们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我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吃完早餐后,把午饭煮好带到地里,6点左右就要开始干活。”
中午12点左右,甘蔗工们开始吃午饭。他们将带来的饭和水煮青菜拌在一起,就着盐巴或辣椒吃。午饭后,他们没有休息,马上又投入到工作中。傍晚6点多,他们将砍下的甘蔗搬到卡车上运走。装完车已经是晚上8点多,这群“甘蔗工”才拖着疲惫的身躯步行一两公里回到简陋的住所。“晚上会喝上几杯从家乡带来的自制米酒解解乏。”一位“甘蔗工”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
韦国良是这9人中年纪最小的,今年16岁,正在读初三。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他读书的学校离家有20多公里,每月需要近200元的生活费,“趁春节到广东砍甘蔗,这样就有钱继续上学了。”
不高的身材,晒得黝黑的脸蛋,让韦国良看起来显得有些成熟。吃午饭时,别人都马上跑去吃饭,唯有他一人并不着急,放下锄头后在一旁玩手机。韦国良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快要过年了,他虽然也很想家里的妈妈和弟弟,“但还是喜欢在广东,比家里暖和很多,这两个月大概能挣四五千元。”韦国良说,他打算2月上旬快开学的时候就回去。
韦强民是韦国良的父亲,今年四十多岁。“我年纪大了,进不了工厂。”他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往年,村里的老乡也多次叫我一同来广东砍甘蔗,但那时小孩还小,小儿子每天要翻山走几公里路去上学,要人接送,现在小孩长大了,于是就和大儿子一起来到广东砍甘蔗。”
2011年12月4日,韦强民一行在火车上站了十几个小时到了湛江。“第二天就开始干活,至今没有休息过一天。”韦强民说,“这样做为的就是能多挣几块钱,家里太苦了,只种点水稻和玉米,除此外几乎没有什么经济来源。”
面对即将到来的春节,韦强民从没想过要回家,“来回的车费就要200元,可以买两包肥料了。”他希望老板过年不要放假,“有活干才有钱,放假不仅没钱,吃饭还要花钱。”
在外过年已习惯
在9名“甘蔗工”中,34岁的韦利华有过6年没有回家过年的经历。在13年的打工生涯中,对于在外过年,他已经有些习惯了。“21岁结婚后,我便和妻子前往江苏常州某电子厂打工,因为小孩需要读书,才不得不在2009年回到家乡。”韦利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在常州打工的时候,工厂一般从腊月二十五开始放假半个月,“看着工友们陆续回家,我心里也非常想回去看看老父亲,但想到车费,又打消了这个念头。”
从常州到韦利华的老家,春节前的一张汽车票会涨到700多元,“夫妻两人就要1500元左右,途中还要吃饭,回家还要给老人买点东西,来回花销至少需要四五千元。”韦利华说,对于每月工资只有一两千元的他来说,这笔钱不是小数目。
今年,韦利华本想在家好好过个年,但老乡一个电话,又勾起了他赚钱的欲望。“我之前在家里帮别人上山砍木材,每天大概能挣两三百元,但近期大雪封山,木材运不出去。”韦利华告诉南方农村报记者,此时刚好有老乡打电话邀他到广东砍甘蔗,“反正闲着也是闲着,于是就过来了。9个人每天大概能砍十三四吨,一吨的工钱是85元至90元,平均每人每天能挣100来块钱。”
韦利华说,他们要干到腊月二十八,初三开工,“在家过年的话,可以找亲戚朋友一起喝酒,可假期太短,刚回到家又要回来,干脆就不回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