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河北平山县产的鸡蛋因煮熟后蛋黄弹性极佳而卷入“人造鸡蛋”风波。2月10日,广东湛江市质检所出具的检测报告显示,抽样送检的样品均为真鸡蛋。(2月12日《京华时报》)
熟鸡蛋黄弹性如球,激得公众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又是一跳三尺高,皆因人造鸡蛋的传闻并不鲜见,人为造假、非法添加让人闻之胆寒。一纸证明为“真鸡蛋”的检测报告,或许仅仅只能当成鸡所生的“出生证明”,而无助于改变熟后蛋黄弹性如球的事实。很显然,不管出于何种原因,这样的鸡蛋是如何产生的,食用是否安全等等,依然是需要回答的问题。
“真鸡蛋”里的问题未必假,它的背后是食品生产诸多环节失控的又一缩影。抛开“真鸡蛋”是否安全姑且不谈,首先在生产环节,鸡该如何饲养,才能让生出来的蛋跟它们的祖宗一样。其次,在流通环节如何保鲜,不让鸡蛋发生变质。显然,这些都需要相应的标准来指导生产与流通。标准的阙如,才是“弹性鸡蛋”畸生的母体。
“真鸡蛋”里的问题,是食品安全监测失位的又一例证。在成熟的体系之下,回答食品的安全性,必须是建立在完备质量安全标准前提下的检测淘汰机制,即任何产品只有任何一项不符合标准即属于问题产品。而对“真鸡蛋”的检测结论所使用的是“排除法”,只要证明鸡蛋是真的,就可以说明鸡蛋没有问题。显然,这种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检测方式,才是长久以来食品安全解释乏力的根本所在。比如,仅仅一个“地沟油”无检测方法,以至于悬赏征集的地步,即是如此。
食品安全是一个系统的控制工程,涵盖了农业生产、工业加工、运输销售的诸多领域,体现了技术对技术把控的诸多环节。安全的食品模式,必须构建起多领域的监控体系,必须分层细化各个环节的食品安全标准,只有真正串起技术对接的标准链接和领域监控的监管链条,才可以系统地解决食品安全问题。一枚小小的鸡蛋,在市场里“弹性”十足并不是偶然。
木须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