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狗娃咪”陈老师只需要一分钟。
传统工艺遭遇传承危机
据陈老师讲,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是“狗娃咪”最辉煌的时期,特别是70年代中后期,全村几乎家家都在做。“那时候还没有包产到户,大伙的经济状况都不好,冬季农闲时靠做这个补贴家用。”当时一个“狗娃咪”批发一分钱、零卖二分钱,他和母亲昼夜不停地做,一冬天能卖七八百元。
80年代后,受包产到户及商品经济大潮冲击,许多人或忙于务农或外出打工,做“狗娃咪”的人越来越少,市场也逐步萎缩,近年来会做“狗娃咪”的只剩下陈五斤等几个人。“现在人们来钱的路子多,没人愿意学做这个,我儿子就搞装修去了,像我平常做瓦工一天也能挣个100多元,比做‘狗娃咪’挣得多还省事。”
虽然如此,陈老师还是希望“狗娃咪”能在政府和社会的帮助下焕发新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而不要就此成为“绝响”。据了解,商州“狗娃咪”已列入商洛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当地文化部门也曾多次收藏陈老师的作品,但后继无人的窘境并未能得到有效改观。
文/图 记者胡利强 张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