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服务,提升保障,以人为本理念在改善民生的实践中生根
四川灾区在发展经济拉动就业的基础上,通过落实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创业补贴、小额担保贷款贴息等扶持措施,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效应,促进就业创业。早在2010年9月,重灾区就有99.9%的家庭实现至少一人就业。
截至去年9月,145.91万户损毁农房、25.91万套城镇住房重建全部完成,受灾群众“家家有房住”的目标全面实现。
重灾区3001所学校完工2989所,1362个医疗卫生和康复机构完工1359个,全省福利院、救助站、社区居委会等民政公共服务设施重建项目完成9663个,建设标准、功能配套、服务能力可谓飞跃提升。
民生布局仍在紧锣密鼓,渐入纵深。今年内,重灾区将实现新型农村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全覆盖,投资28亿元建设的410个减灾防灾体系项目为百姓搭起“安全网”。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重建理念下,公共服务和综合保障能力在灾区全面提升。
由上海市对口援建的都江堰市医疗中心,是目前四川省设施最先进、功能最齐全的县市级医疗机构。灾区还布局建成了一批社会福利院。
让灾区群众安心、舒心的,不仅仅是服务保障设施的大幅改善,为民、便民、利民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理念,同步提升着百姓的幸福指数。
在绵竹市两会上,政府承诺的今年10件民生实事,描绘出更加美好的蓝图:实现全市城乡医保社保全覆盖,开展职业技能和创业培训7000人次,免除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本费……
投入使用已近两年的年画村便民服务站,集计生、民政、社保、土地、水利、农机等办理职能于一身,提供“一站式服务”,最大限度免除了群众办事的奔波之苦。在四川地震灾区,类似的便民服务设施已建设完成9600多个。
今年元旦,汶川映秀镇出了桩新鲜事:每户家庭都收到了县里送来的特殊礼物——一只控油壶、一把限盐匙、一根腰围尺。汶川县创建“全民健康示范县”启动仪式同日举行。从今年开始,县政府每年筹资700万元,为全县10万群众提供免费体检。
民生服务保障水平的上档升级,进一步提高了灾区居民生产生活满意度。
2011年底,国家统计局成都调查队发布的报告显示:成都地震重灾区47.84%的受访群众在最近3年接受过各级政府提供的就业援助,54.25%参加过政府主办的职业技能培训班,84.94%参加了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70.59%认为收入水平较震前有所提高,91.82%对目前工作生活状况表示满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