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建载体,创新机制,感恩奋进情怀在文化重振的格局中绽放
着力建设公益性文化基础设施,着力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打造文化新地标,培育文化新业态,是四川灾后文化重建贯穿始终的方向。
汶川博物馆,如今成了汶川县城的标志性建筑。去年5月,北川图书馆新馆开馆,占地面积为震前老馆的3倍,拥有10个阅览室、7万册馆藏图书,还有包括5000册电子图书、200种电子期刊以及大量影像资料的数字资源。
随着文化设施改造升级、服务理念改进创新,基层文化活动的开展方式也不断丰富。
省市文艺团队下乡表演一个节目,各乡镇文艺队伍主动配套1到2个节目,学习借鉴,提升水平。这是从去年开始,绵竹市文化部门倡导的活跃基层文化新举措。
在安县,乡村农民文艺小分队已发展到80多支,他们常年活跃在乡村,深受群众欢迎。
数字记录下四川灾区加快文化发展的脚步。
“5·12”地震后,四川省文化系统多方争取,将涉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抢救、羌族文化生态保护等方面的3677个文化建设项目纳入规划,概算投资87亿元。
截至去年9月,四川省1014个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重建项目开工率达93.5%, 58个文化产业项目开工率达94%,245个灾后文物抢救保护项目全部开工,1575个文化市场服务网点恢复重建项目全部完成。
去年5月12日,茂县最大的文化旅游产业项目——新羌城开门迎客。绵竹年画与苏州桃花坞年画联姻,文化旅游业态逐步形成;羌族妹子回乡创业,最大羌绣产业园落户平武县;三星堆文化产业园,江油李白文化产业园,剑门关文化产业园……全省灾后重建实施的58个文化产业项目,投入上亿元的超半数,陆续开始产生效益,前景看好。
感恩奋进,已然融入灾区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质。最大的感恩是加快发展振兴,最大的感恩是建设美好家园。从悲壮走向豪迈,从恢复走向振兴,震后第四个春天里,放眼灾区大地,更多的生机在勃发,更多的憧憬在绽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