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59年,雷锋在鞍钢的夜校兼职语文老师时所拍,这是张人工着色的彩照。

1960年,雷锋入伍前留影,他穿着皮夹克。

雷锋在天安门前留影,脸上洋溢着纯真的微笑。

扶老携幼。
二十一世纪,社会是否还需要雷锋?
3月5日的“学雷锋”活动已延续近50年。如今,人们对这个道德楷模,产生了各种疑惑:雷锋不计报酬的做事,是否符合市场经济伦理;真实的雷锋是什么样子。
另一方面,中国正历经深刻的社会转型,经济快速发展,过度依赖消费,重金重利,信仰缺失,人心浮躁等社会病,让人们比从前更需要真,更渴望善,于是现在探讨“雷锋精神”,有种特别的意义。
避开雷锋光环,以平常心去重读,会发现他身上的纯真、善良,是一种普世价值。他的利他行为、见义勇为、节约行善,在当下社会依然有着现实意义。
在此之际,新京报制作专题“雷锋@精神”。@在微博时代表示“传递”,专题含义是,“雷锋”传递一种对善的信仰。
专题有3期,第一期还原一个真实雷锋;第二期探讨当下社会需要怎样的雷锋精神;通过第三期,人们会发现雷锋的普世价值在每个人心中。
雷锋生于1940年。那一年,约翰列侬在英国出生,李小龙在香港出生。日后,三人皆为民众偶像。不同的是,雷锋成为一个全民学习的道德楷模。
1963年,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此后每年3月5日,被定为“雷锋日”。
改革开放后,去除特定时代的铬印,重新发现雷锋的当代意义,日益成为人们关心的话题。
雷锋周边愈来愈多的人,开始提供鲜活的记忆,慢慢拼凑出一个不一样的雷锋。直到2006年,雷锋在天安门广场骑摩托的照片,被出版界公开,一个健康、阳光、时尚的小伙子终于跃然纸上。
回顾雷锋22年的人生,会发现他是一名潮流先锋:戴红领巾、主动回乡当农民、当政府公务员、喜爱拍照片、发表文章、成为炼钢工人、穿皮夹克戴手表、参加解放军、学习《毛泽东选集》……
这些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时尚生活。在这些生活里,雷锋多了些美,多了些可爱的缺点,更多了些人性的柔软。
爱美“潮男”
这是雷锋人生中最长的一次旅行。
1958年11月,他拎着半旧的蓝布行李包和沉甸甸的棕皮箱子,皮箱里塞着当时最流行的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及一把幸福牌口琴,从湖南奔赴辽宁。
辽宁鞍钢在湖南招收工人。雷锋放弃当时时髦的开拖拉机的工作,进入钢厂。
那个年代,“钢铁工人”是年轻人最向往、最崇拜的职业。
武汉,雷锋途经的第一站。站在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神情庄重,突然开口跟同行的刘必华说:“原来全是钢铁啊……这需要多少钢铁啊!”
在修建才一年的热门景点武汉长江大桥下,雷锋拍了一张照,右臂上耷拉着一件外套,左手拎着一个印有鲜花图案的芦编提篮。
照片上,芦编提篮的鲜花曾在六十年代,被纪念馆的人用技术抹掉——鲜花在当时意味着“小资情调”。直到20年后,原图才被展出。
“雷锋爱美,爱照相。”部队宣传员季增曾给雷锋拍过很多照片。他说,雷锋逝世后,搜集到雷锋自己在照相馆拍的照片共54张。
武汉留完影,雷锋拎着鲜花提篮,来到北京。
在天安门广场,金水桥前,雷锋坐了许久,和一名执勤战士讨论“毛主席是不是住在天安门城楼上”的问题。
之后雷锋在天安门前照完全身照,又瞥见旁边的青年跨着一辆摩托车,他跑过去,骑上去,也拍了一张。
这是一张让人印象深刻的照片:雷锋身体前倾,脚蹬皮鞋,一脸灿烂,仿佛正在长安街上飞驰。
1959年底,雷锋在鞍钢已是一名先进青年,月收入30多元。
他上下班总穿一套工厂发的劳动服和大头鞋,同事们劝他去买件流行的皮夹克,雷锋不肯,后来在女老乡的再三鼓动下,雷锋终于去商场买了件“光荣花”牌皮夹克,棕黑色的,天津公私合营华光皮件厂出品,定价44元,还有一条深蓝色的料子裤,一双黑色皮鞋,和一瓶“友谊牌”雪花膏。
宿舍里,同事们赞不绝口,都说“现代化的工人就应该是这个样子。”
一天,雷锋老家的县委领导来信,寄语他在伟大的工人阶级队伍中,艰苦奋斗,永不忘本。看完信,雷锋就不怎么穿皮夹克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