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聆听心声
用最低的造价最节约的方式建筑
“我们几乎所有的大城市都崩盘了,传统的东西几乎没有了,完全西化了。”
——面对这个歌颂城市化美好生活的时代,王澍提倡“向乡村学习”,造“轻盈”的房子。
“我努力在走另一条路,和现在流行的不同、和西方现代建筑不同,我称之为‘重返自然之道’。”
“我们现在任何一个建筑都有一个巨大的混凝土基础,只要建造一栋建筑,这块地就毁了。这套重型的做法全部是从西方来的,我们的传统都是轻型的做法。”
“我喜欢画画,喜欢做梦。建筑能让梦想成真,建筑很多时候就是无中生有的。像真实和梦境之间的自在遨游。我建房子就像拍电影,会考虑分镜头。站在我建的房子旁边,不同角度有不同镜头,摄影师都爱在我的房子旁边取景。因为不同角度,会有不同的长景、近景、中景。”
——外国人觉得能将中国传统文化“植”入当代建筑中的王澍,应该七十多岁了。
“我特别喜欢做的事情是,用无权势的东西把有权势的大东西瓦解,或者让它出现变化。”
——2010年,王澍凭借木材轻构作品“衰变的穹顶”成为首位以个人名义获得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特别荣誉奖的中国建筑师,获评“轻盈、简洁,且具备移动性,可以快速搭建与拆卸,对建筑环境零负担”。
“西方现在讲可持续发展、生态建筑这些概念,但实际上是以生态的名义制造出技术和产品来销售,很荒谬而且造价高。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如何最少地使用世界上的资源,用最低的造价、最节约的方式完成建筑。一定不是很高端、让一般人用不起的技术,应该是很容易普及和使用的技术。”
——王澍的探索方向是用轻型自然类建筑材料、依照中国的现状、建造对环境零负担的生态型建筑,他的理念不同于西方模式。据《南方人物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