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1年11月,重获美丽的王娜因感恩而喜获良缘。新郎是养父母王友仁(前右)李景云(前左)夫妇的长子、同样抚养过她的大哥王军(后右)。曾被过继他人的二哥王彬(后左)也专程从广东赶回参加婚礼。
2010年5月17日上午9时40分,随着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院院长赵铱民为王娜戴上洁白的假牙,世界首例“坑面女”患者王娜的面部修复手术宣告成功。
“快拿镜子来,让我照照镜子!”王娜急切地喊出了她手术成功后的第一句话。
看着镜子里自己新生的面孔,王娜的热泪喷涌而出。在场的医护人员也都激动落泪。
22年,这是王娜来到人世上第一次照镜子,也是她第一次绽放出最为开心的笑脸。
从一个人见人怕、人见人躲、自己也不敢见人的世界首例“坑面女”患者,到一个具有漂亮容颜的青春少女,这一步的跨越,王娜整整走了22年。
而在这22年的背后,深藏着一段鲜为人知、感人肺腑的传奇故事:一个身患残疾的弃儿,一对深具爱心的夫妇,一支医术精湛的团队,一种人间大爱的传递,这一切,都紧紧围绕着一个主题,那就是:生命因道德而美丽绽放,感恩让社会涌现美好。
残疾的弃婴
1988年7月24日晚,夜色沉沉,夏风习习。
合阳县马家庄办事处金萦村三组的农民王友仁刚刚脱了衣服准备入睡,忽然听到自家门外有动静。
“会不会是有人要偷牛?我出去看看。”王友仁不放心,边对妻子说边披衣出门。
大门外没有人,可是在门外的柴垛里,他看见有一团黑疙瘩,一动不动。王友仁走过去,蹲下来用手一摸,原来是个小被褥。打开一看,“啊!里面竟然躺着一个婴儿。”
王友仁赶紧把孩子抱回家,小心地递给妻子李景云看。在包裹孩子的襁褓里,他们发现了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孩子的生日:“1988年7月23日”。
“当时我们有俩儿子,没有女儿。一看捡回来个女儿,全家格外高兴。”今年61岁的李景云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
但他们全家的高兴没持续多久,就发现孩子有问题。灯下,孩子的上嘴唇处是个窝,给孩子喂奶喂不进去,孩子不会吸吮奶嘴。
夫妇俩一个抱着孩子,一个用手轻轻地掰开孩子的小嘴,察看后他们倒吸了一口气,心彻底凉了:孩子没有上牙床,没有上嘴唇。
“这又是一个残疾孩子!”夫妇俩犯难了。
自家生育的俩儿子,大儿子是个聋哑人,叫王军,12岁;二儿子王彬10岁,是家里唯一的希望。夫妇俩本来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民,日子已经过得十分艰难。
“把孩子再放回去吧,肯定是死路一条。连她亲生父母都嫌弃她是残疾,不愿意养她,还有谁能养她?能遇到咱家,不管丑俊,总是一条人命,再见死不救,这一辈子都很难安心!”今年67岁的王友仁和李景云一直没有忘记当年拯救弃婴的矛盾和纠结。
一夜未睡,两口子商量了一宿,最后决定收养这个孩子。
听说王友仁夫妇收养了一个女孩,村里人都来看。大家一看,都被这个小孩的丑样子吓坏了,吓跑了。很多人劝王友仁夫妇:“把她扔了算了,你看她那丑样子,你要养也养个健康的、好看一点的。”
“虽然长得很丑,还是个残疾,但不管怎么说她也是个人呀!我们咋能眼睁睁地看着她被抛弃被饿死。我们就是吃糠咽菜、就是讨饭也要把这孩子养大。”村人的反对更加坚定了王友仁夫妇的善心,也更加坚定了他们收养孩子的决心。
“为了养活王娜,家里借钱买了一只奶羊。后来王娜再大一点,能吃饭的时候,每天三顿饭都是我先嚼碎馍和饭,再一口一口地用勺子喂给她。我忙的时候他爸和两个哥哥也帮忙。”20多年如一日的“特殊喂养”,母亲李景云对自己所做的这一切已经习以为常,只是觉得孩子可怜:“王娜恓惶,这些年没少受罪。每次吃饭,总是吃得满脸都是饭,吃完饭的第一件事就是洗脸。”
随着王娜的成长,让李景云夫妇没有料到的困难接踵而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