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10月,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司物化探分公司地质队员在内蒙古巴丹吉林沙漠工作

杨柯

2007年,省地质队员在内蒙古沙漠工作时野外用餐
昨日6时许,新浪微博“头条新闻”发出“陕西3名地质队员可可西里失踪11天”消息,很快引起网友的关注。一位网友留言说,地质队员长年四海为家、跋山涉水,忍受孤单和寂寞,甚至冒着生命危险。向他们致敬!期待他们早日平安归来。
同时,本报记者走近地质队员和失踪队员家属,通过他们的讲述,让更多的人了解地质队员的工作。
2月17日,我省三名地质队员杨能昌、高崇民、荣浩按工作安排在可可西里地区进行野外作业,2月19日,却没有按原计划返回营地。搜救人员经过12天的努力,失踪的3名队员仍没有任何踪迹。
昨日下午五点,参与救援的青海省国土资源厅办公室和搜救指挥局就搜救3名失踪人员事件召开了新闻通气会。
发布会上通报,他们失踪的区域是可可西里的赤布张错湖,海拔在4900到5000米之间,向西距离最近的青藏公路的温泉兵站300公里。到2月29日,共完成了6个区域约1030平方公里的搜救。由于没有发现任何有价值的线索,现阶段的搜救除了地面搜救,还动用了卫星遥感图象的解译,利用两台美国卫星提供的资料图片,进行整理和高分辨率数据的辨认。由于拍照时区域上空的云量比较多,给解译带来难度,需要一些时间。
中国国家地理新媒体副总编杨浪涛分析,3人的失踪很有可能和机械故障有关。“冬天作业,汽车陷进去的可能性很小。现在从各方面情况看,很可能是汽车出了机械故障。他们带着地图,在野外迷路的可能性较小,现在跟外界失去联系,很可能是携带的卫星电话电池出现问题。目前还是比较危险,因为他们本身带的给养可能维持十几天,野外生存相对困难。”中广
同事
走沙漠穿特制鞋不然脚丫会“烫熟”
同是从事地质工作的1977年从大学教师转行,调入陕西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公司物化探分公司。从那年起,他开始在野外餐风露宿,经历了几十年的风霜雪雨。
物化探分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建利曾经和一起,在巴丹吉林沙漠来回穿越过4次。
“沙漠里太热,中午地表温度至少在60℃,”刘建利说,在这样的高温下,仪器也“罢工”了,自动停止工作,只能从外面买来冰块,放入仪器盒,给仪器强行降温。
插话:“人更热,我们穿的都是特制鞋,要不停地、高频率地抬脚、换脚,才能让脚丫子不被‘烫熟’。”
2007年、2008年刘建利先后两次在沙漠中勘查,后勤保障全部由骆驼完成,每只骆驼每天只能负重50公斤的清水,一个往返至少需要7天。这样的日子里,他们规定不许洗脸、洗手,清水只能饮用和泡方便面。
"一抬头,一只老虎盯着我"
野外的日子,偶尔会遇到野兽。回忆,1983年,他们在宁陕一带勘查,到达一个石凹地后,他突然觉得不对劲,抬头一看,一只老虎正盯着他,"幸好老虎正在吃食物,不然我就没命了。"赶紧低着头退了出去。
在野外,几十天不和家人联系是家常便饭。"(上世纪)80年代我们出去勘查,一去就是半年甚至八九个月,给家里人写好信都没有邮局寄。"说。
直到现在野外仍有很多信号盲区,但随队配备的卫星电话却从没有用于和家人联系,刘建利说,"我们有规定,卫星电话只能在发生紧急情况和汇报工作时使用。"
家属
夫妻半年不见面“都很正常”
此次失踪的队员杨能昌和妻子杨国利结婚10年。2010年前,杨国利对丈夫工作的了解,只来自休假时的只言片语。“关于项目的工作情况,他说得不多。但每次回来,都能看出工作辛苦。”杨国利说,比离开家时瘦很多黑很多。
真切感受到丈夫工作的辛苦是在2010年,杨国利去工作区域看杨能昌。“那是去山区工作,起初还能坐车,后来只能步行。”她说,就算是车走的地方,严格说也不是路,根本没人走过,旁边是悬崖峭壁,很危险。徒步在工作区域内时,每天要走很远的路。
从那以后,杨国利就特别理解丈夫,也想多照顾他。“可他工作性质特殊,想照顾都没太多机会。”她说,根据参与项目不同,工作的季节也不同,但都要长期离家。杨国利说,半年不见面很正常,但只要有信号,他就会给家里报平安,虽然只有两三句话,但他心里是挂念着家的。
地质工作苦得让弟弟有点受不了
荣浩是失踪队员中年龄最小的,去可可西里也是他首次参加野外工作。姐姐荣莉说,家人都在从事地质工作,大家都去过艰苦的地方。荣浩从事这份工作前,家人就提醒他说会很苦。但他当时满不在乎,真干的时候,苦得让他有点受不了。
荣莉说,常听家人说起野外工作,妹夫曾讲过,在山区里的项目,要到指定区域工作,要准备干粮,也就是袋装方便面。饿了吃方便面,渴了喝泉水,有时就吃冰块解渴。
本组稿件除署名外由本报记者何杰杜俊岭采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