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日,一位媒体记者发布微博称,骆家辉在博鳌论坛没有入住在论坛会场的五星酒店,因为其价格是美国政府差旅财务规定的3倍,大使不能住。当记者问他会否在博鳌玩几天,他答:“明天就走,能1天解决不会呆2天。”(昨日《华商报》)
如火如荼的博鳌论坛吸引了不少各国政要。各国官员参会时的花销,似乎也可以拿来做一做比较了。这一次,骆家辉又“秀”了一把寒酸:住四星级酒店,不住套间,而且能1天解决不会呆2天。可以说,相比于此前的“经济舱秀”与“面条秀”,骆家辉依然不改自己的风格,坚持把寒酸进行到底。
有骆家辉的地方,好像就有“寒酸秀”。虽然对于骆家辉的这种行为,有人解释为炒作。但是,即便是炒作,对于我国“三公消费”的现实而言,骆家辉这样的炒作也来得恰是时候,并且,还具有很强的标本示范意义。之前的坐经济舱与吃面条等事暂时不论,骆家辉的本次博鳌之行,至少“秀”出了会议工作的本义。更何况,也许这并非是在做秀——权力得到了约束,他根本没有“场面一回”的机会。
我国是一个“会议大国”,但是会议应该怎么开,却成了一个大问题。《半月谈》曾有统计,一些单位的领导一年大约参加1000个会议。同时,有些会议异化为公款游。“会议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步,也促进了许多地方的经济繁荣,前段时间发布的《中国会议蓝皮书》指出,目前,我国每年举办各种会议多达几千万个,产值已达万亿元。
而骆家辉的行为却给如日中天的“会议经济”提了一个醒——会议不应该是那样开的,而应该是这样开的:其一,住宿能省就省,再重要的会,也不用酒店的星级来讲排场,所有的差旅开支,必须要符合规定,而不能力求奢华;其二,会议能短就短,能少住一天就少住一天,而不能是“开三天,玩三天,转转悠悠又三天”,临近回家,还不忘带点地方的土特产……骆家辉的做法,让我们看到了会议工作的真正目的。
骆家辉做了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做了符合常理的事,能搬上桌面,经得起推敲。那么,对于“三公”问题日益严重的我国而言,在骆家辉身上,也不是完全没有可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王传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