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对于义工们来说,“绿本子”的诱惑很强烈。
义工就是不求回报地做事
孔斌从2006年开始做义工,当时他和6个同学成立了西安自考生志愿者服务队,3年后,当初的6个人只剩下了3个,这让他不得不开始思考公益和生存的矛盾。
最近他所在的公益组织里有一项公益助学项目,有企业家表示想一对一地捐助贫困孩子,为此他们特意成立了考核部,由专职人员前去进行实地考察,目的是希望能帮助到真正需要的人。常参加公益活动的义工人生(网名)辞了工作,自愿成为考核部的专职员工,但他所能得到的薪资非常少,相当于每天能挣一碗面钱。但人生却轻轻地说了句:“这是我自愿的。”
孔斌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益组织每年会救助上百人,捐助的资金数以万计,但在单位自己却是最穷的人。“我给组织里贴的钱无法算清,也从没想过为了公益总共付出了多少钱。”正如孔斌所言,公益是一件不求经济回报的事,义工们付出的是自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得到的是心灵满足和精神褒奖。
大部分民间公益组织的难题是资金不足,据孔斌说,目前为止他们的活动经费都是由成员每人每年5元钱的活动经费积攒而成,有时也会得到一些企业的捐助,但善款都要用在真正需要救助的人身上,义工们做的事是不求回报的事。
如果说资金紧张还能想办法克服,那么义工组织之间的恶性竞争才是最大的难题,目前西安一些公益组织之间存在不良竞争,最常见的是不允许自家成员参与别家组织的活动,这让很多想参加更多公益活动的义工们觉得很头疼。
孙甜甜曾短暂地参加过西安某民间公益组织,不到半年便退出了那个组织,理由是那里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即除了本组织的活动外其他公益组织的活动一概不能参加。遗憾的是那个组织的活动很少,几乎一个月才有一次活动。一次她偷偷参加了另一个公益组织的活动后,第二天就被自己组织的管理者知道,并在QQ群里找她谈话。“那样的谈话让我很不爽,都是做公益为什么还要画地盘呢,我理解不了,干脆退出。”孙甜甜说。
从那以后,她再没加入任何组织,但会定期到一些公益论坛上看看,哪里有活动她想去就跟着去了,她觉得公益就应该这样干,义工应该专注于自己的社会服务。
公益以爱为基点
在西安,民间公益组织曾经很多,但是随着时间的洗刷后,很多组织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
孔斌说:“淡出的组织大多因为管理者的权力过于集中,这导致了一个人走后就出现全盘散沙的局面,真正的公益组织应该是一个管理严格的机构,每个小组有固定负责人,定期组织有针对性的公益活动。这样才能形成全民公益,人人皆志愿者的良好社会氛围。”
有学者曾说过,内心空洞的人是因为缺失了信仰。记者采访过的义工们普遍认为,真正可以支撑人和社会的是奉献和爱,而公益也正是以爱为基点出发的一项社会性事业,公益文化应该成为主体文化,努力以自身行为影响周边,树立起榜样的力量。
共同经历了几年的付出与关爱,孔斌、高强和人生对公益的感触很深,他们说自己坚持的原则是不做锦上添花,只做雪中送炭的公益活动,能把公益活动做成一种常态,就是他们坚持的理想。
孙甜甜在谈到自己做义工的感触时说:“义工们平时在一起聊天,比的不是谁穿的好、用的好,而是谁服务于社会的时间长。”在她记忆中,一位香港义工的话给她留下了很深的印象。“那是一个身材瘦小的中年男子,他介绍自己时说他是香港的五星义工,星级荣誉是政府给他颁布的,证明他无偿做了多少年的社会服务,五星义工已经做了20多年的公益服务。”孙甜甜说。
“僵尸义工”刘成峰说他很佩服那些能常年坚持做公益的人:“老话说‘做好事容易,难的是做一辈子好事’,那些能常年坚持做好事的人心里一定都有一个关于公益的梦想,他们把梦想当成信仰在坚持。”
的确,义工不仅仅是义务劳动,公益可以是一种信仰。义工所做的事不仅对别人有利,对自己也是一种升华,义工工作是寻找生命价值的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