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村民们排队捞着香喷喷的臊子面 本报记者 王警 摄
“快!快来!谁还没吃面,赶紧来这里端……”28日上午10时许,乐居场回迁居民们,说笑着围在一起吃臊子面,没桌子,大家或蹲或站,好不热闹。拆迁4年了,大伙儿大都没见面,他们说,“虽然现在‘农转非’了,可咱大伙吃团圆饭的传统不能忘。”
老街坊“流水席”大锅臊子面
2008年,西安市碑林区太乙路街办乐居场村拆迁,4000余户居民各奔东西。一晃4年过去了,原来村里的矮房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座座高楼大厦,其中的数栋,正是村民的回迁房。今年4月28日是乐居场老住户领回迁房钥匙的日子,一大早,几千居民就从四面八方赶来。“领钥匙咱不着急”,有人说,4年没见了,老街坊聚一聚才是头件事。这话,说出了乐居场老小几代人的心声,就这样,热闹喜庆的“团圆饭”就应运而生。
“团圆饭”其实也很简单:社区居民们临时搭了厨房,支起凉棚,架起大锅下面条,臊子摆好放桌上,谁过来都端一碗,有人吃面,还有人吃着馒头就咸菜。人越来越多,也越来越熟稔,“柱子”、“二娃”……人们直呼乳名,现场好不热闹。
3天“流水席”边吃边拉家常
“好久没这样一起吃饭了!”吴师傅端着一大碗臊子面,边吃边和老街坊拉着家常。“回到这儿感觉真亲切,本打算领完钥匙就走,听说社区还给居民准备了3天的流水席,这不就急急赶来了。”吴师傅筷子上还挂着面,脸上也漾起了笑容。
和吴师傅一样大部分居民都是起了个大早,从四面八方朝这熟悉的地方赶来。看见老邻居老朋友,人们都会停下,拉着手说会儿话。
乐居场第二社区副主任呼雪丽说,前几天,很多居民都说,街坊邻居4年没见,现在新家盖好了,应该在一起乐和乐和。村里共有4000多户人家,有邻居会晚些才来领取钥匙,为了让大家都能重温拆迁前的传统,他们还专门安排了3天流水席,就是怕落下谁。
都想延续“团圆饭”传统
呼雪丽说,以前村子里有红白喜事,全村人都会聚在一起吃臊子面。现在大家的户口虽然“农转非”了,这样的场景却没忘,大家也都想继续保持这个传统。“这也是一种交流的方式”。
由于过去上门女婿不少,乐居场曾被叫做“姑娘村”。77岁的崔恒义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和村民们感情深厚。拆迁前,呼雪丽就和崔恒义住在一条巷子里,这4年,两个邻居很少见面,只在路上碰到过一次。“遇见熟人感觉很亲切,就像是见到自己的家人一样”。昨日上午,崔恒义说。
变身城里人有喜有忧
随着西安城市建设的推进,村民们传统的生活方式也不复存在,然而,对变成“住楼房的城里人”,村民们都很高兴。毕竟,当年的“姑娘村”上下水都不便,自打井的“黄水”还不能吃;村里电线老化,没人敢用大功率电器。“冬天冷的,连电褥子都用不成。”村民老胡说:“现在咋能不高兴呢?”而崔恒义的新家在10层,他指着对面的高楼,脸上露出笑容:“时间过得真快,原来是住平房呢,转眼4年就大变样了。”
“虽然大伙的‘流水席’这回没断线,但毕竟社会和城市一天天变化,以前传统的生活方式,正渐渐变成回忆……”一村民脸上掠过淡淡的忧伤。本报记者武敦煌实习生周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