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陕西,生生不息
陕西的黄土地从不寂寞。五年来,陕西的人们努力着,让它的天空变蓝,让它的河水清澈,让它染上更多的绿色。
“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赵乐际书记道出了陕西所理解的天地人合!
绿色生产体系是陕西对环境的承诺。
2011年陕西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3.5%的目标任务按期完成。全年仅环资项目就争取中央财政补助1.5亿元、安排省级专项9500万元。“十一五”以来,累计关停小火电122.8万千瓦,淘汰水泥、钢铁、焦炭等落后产能4372万吨,实现节能961万吨标煤。
技术上,陕西低碳技术科研能力不断提升。目前我省科研技术机构达到3000多个,仅关中地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为93个、国家级技术研究或行业测试中心达到29个。
政策上,2006年《陕西省节约能源条例》正式实施。依据该条例,组织实施“十大节能重点工程”,全力推进200户重点用能企业的节能管理,同时在全社会广泛开展了节能减碳行动。
绿色生活空间是三秦百姓的福祉。
在城市,pm2.5的监测、垃圾无害化处理、城市绿地、清洁能源、绿色低碳成为生活的标准。
在乡村,环境连片治理、饮用水源保护、改水改厕改圈、治理化肥、农药、地膜面源污染让农村充满了诗情画意。
曲江、西咸新区、浐灞这些原本只是简单的地名,现在因为人们的投入而被赋予了绿色和美丽的含义。
浐灞——从污水横流、垃圾成堆的生态重灾区到城市生态补偿区的蜕变,累计形成水域湿地1.5万余亩,湿地覆盖率达13.2%,林地覆盖率达15.2%,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3平方米,每年为西安“制造”1.4万吨氧气。
曲江——“青林重复,绿水弥漫”。曲江池、寒窑遗址公园、大雁塔文化广场、大唐芙蓉园、千亩曲江湖面……寓文化建设于生态建设,用生态建设赋予文化建设的持久生命力。
西咸新区——其规划面积882平方公里,70%的土地是现代农业、生态用地,在框架设计上为一个城在绿中、林田遍布的城园交融、和谐共生的现代田园新城的建设预留了充足空间。
绿色生态环境养育陕西的生生不息。
自北向南,陕北的黄土葱岭,关中的林水相依,陕南的青山绿水,成就了陕西的生态版图。陕西林草植被覆盖度2011年增加至69.24%,11年间年平均增加1.16%。三北防护林、长江防护林、关中大地园林绿化、公路铁路沿线千里绿色长廊、秦岭森林公园。陕西用绿色装点出一派生机。
渭河作为陕西身价不凡的河流得到了最有力的治理和尊重。2011年,我省出台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实施意见》、《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方案(2012年-2014年)》等文件,沿河五市一区签订了渭河流域水污染防治三年行动目标责任书,确保渭河水质三变清。而在渭河全线,引汉济渭、李家河水库、王圪堵水库、南沟门水库等重点工程建设投资59.3亿元,同比增长118%。新修加固淤地坝1034座,综合治理小流域200条,水保生态完成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61.7平方公里。渭河治理为人们带来无限的动力和精神的慰藉。
生态陕西、生生不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