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纪念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7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
省委常委、副省长、省委宣传部部长 景俊海
(2012年5月22日)
同志们、艺术家朋友们:
在全省上下深入学习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的重要时刻,今天,我们在这里隆重集会,满怀深情,纪念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七十周年,共商我省文艺繁荣发展的大计。借此机会,我代表省委、省政府对座谈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向陕西所有文艺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和崇高的敬意!
刚才,刘文西先生、陈忠实先生、肖云儒先生、陈彦先生和张立先生、孙维女士等六位文艺家代表做了发言,讲得很真切、很深刻,对我们的文艺工作带来很多启发,很多思考。
七十年前,在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毛泽东同志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要求革命文艺工作者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加强团结,坚持正确的文艺方向,为完成民族解放任务作出积极贡献。《讲话》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确定了党对文艺工作的基本方针,指明了文艺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论述了文艺与人民、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文艺与时代、内容与形式、继承与创新、歌颂与暴露、普及与提高、世界观与文艺创作等一系列重要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理论观点。《讲话》是一个划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的光辉文献,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观,强调了革命文艺的人民性、实践性、创造性,是中国共产党人开辟文艺新纪元的伟大里程碑。在《讲话》精神指引下,广大进步文艺工作者端正创作方向,转变思想感情,纷纷从“象牙塔”中走出来,以崭新的精神面貌,奔赴艰苦卓绝的抗日前线,深入救亡图存的火热斗争,充分发挥了革命文艺的重要作用。
七十年来,《讲话》犹如一盏明灯,照耀着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沿着正确道路大步前进。陕西是延安革命文艺的发祥地,是《讲话》的发表地。《讲话》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服务”的方向,一直是陕西作家艺术家努力实践和遵循的方向,《讲话》所倡导的深入基层、深入生活的创作道路已经成为陕西文学艺术事业得以健康发展、持续繁荣的厚重根基。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陕西就在全国率先实施了作家艺术家赴基层挂职深入生活制度,让文学艺术家以一种参与者、实践者、亲历者的角色深入到人民群众艰苦创业、共建美好生活的火热实践当中,深入到党和政府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和前沿阵地。实践证明,这项制度为贯彻落实《讲话》精神,促进我省文学艺术家扎根生活,繁荣文艺创作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早在建国初期,就有革命文艺老战士柳青、杜鹏程、王汶石、李若冰、魏钢焰等人通过到基层挂职、体验生活,创作出了《创业史》、《在和平的日子里》、《风雪之夜》、《柴达木手记》等一系列反映生活、讴歌时代的重要作品。与此同时,作家柯仲平、胡采,剧作家马健翎、黄俊耀,国画家赵望云、石鲁等都在深入生活上下了很大功夫,为陕西文学、戏剧和美术走向全国,为“长安画派”的形成立下了不朽功勋。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又推出了一大批文艺家到基层挂职深入生活。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的《白鹿原》、贾平凹的《浮躁》、高建群的《最后一个匈奴》、赵熙的《狼狈》、莫伸的《大京九纪实》、王宝成的电视剧《神禾塬》等作品都是在挂职深入生活期间创作的名篇。刘文西的黄土风情画、赵季平的音乐作品、陈彦的“西京三部曲”以及西部影视中的一些有影响力的代表作等,无不和作家艺术家到基层深入生活有着重要的关系,为陕西文艺事业的繁荣发展产生了积极推动作用。
《讲话》发表的七十年,是陕西文艺队伍不断壮大的七十年,是陕西文艺事业不断繁荣发展的七十年。一代又一代文艺工作者与人民同心、与时代同行,一批又一批高扬民族精神、极富艺术感染力的优秀作品相继涌现、催人奋进。文艺繁荣发展,已经成为我省改革开放生机勃勃、社会生活健康向上的一个重要标志。刚刚闭幕的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是在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之后,在我省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十分重要会议。会议指出,全面建设西部强省,文化建设是引领。会议提出了以“三强一富一美”为主要标志的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的奋斗目标,即经济强、科教强、文化强、百姓富、生态美。其中“文化强”,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文化产业占生产总值6%以上。实现省委提出的宏伟目标,我们每个文艺工作者责任重大,使命光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