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7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专题资料库

陈佩秋

来源: 华商网  2012-12-25 15:33 http://news.hsw.cn 版权声明

 

  陈佩秋

  1922年生,女,河南南阳人,字健碧,已故著名国画大师谢稚柳先生夫人。毕业于国立艺术专科学校,中国著名书画家。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书画院院长。

  丹青心情(解放日报2003-10-28)

  陈佩秋轶事

  曹可凡

  纫秋兰以为佩·健碧·高花

  说来心寒,偌大的海上画坛在经历了一个多世纪的辉煌后,终于变得沉寂寥落,了无生气,但还好,至少像程十发、陈佩秋、刘旦宅那样的大家,仍背负着强烈的文化使命感,闪耀着人文主义光芒。这多少让我们这些海派艺术的拥戴者聊以自慰。陈佩秋先生无疑又是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因为,和其他人相比,她的为人为艺都显得那么特立独行,与众不同。

  佩秋先生爱画兰花,所撇兰叶,运笔流畅潇洒、婀娜飞舞,简逸中又具粗细顿挫变化,真可谓清而不凡,秀而淡雅,传递出清幽的色香,又洋溢着不凋的活力。佩秋二字出自楚辞:“涉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说的就是兰花的意思。不过,佩秋先生在画上经常题的却是“高花阁健碧”。画家告诉我,“这和杨万里‘健碧缤缤叶,斑红浅浅芳。幽香岂自秘,风肯秘幽香’诗句有关。“缤缤是兰叶缤纷,参差婆娑的动态美;斑红就是兰花嘛,兰花想藏起浅红的芳香而自赏吗?那是办不到的,风是不肯的,风一吹,幽香还是要散出去的。‘健碧’就是指兰花叶子碧绿而健挺,生长得很茁壮。俗话说,好花还要绿叶扶衬,我做一片绿色的叶子,来陪衬人家花的。我不做花,做绿叶,所以我就用‘健碧’。至于‘高花阁’是李商隐的诗。兰花通常下面先开,顶上最高的花蕾是最后开的。我用高花是取后开晚开的意思。一个人做学问,学本事,都要慢慢来,不能急于求成。这里的高花和健碧有着相同的意义。”佩秋先生这样说道。

  佩秋先生的性格也一如她所画的兰花(见右下图),耿介不阿,超尘脱俗。她为人处事透明真诚,绝没有一丁点虚伪矫饰。十多年前,电视台为谢稚柳先生拍纪录片,导演希望也给佩秋先生拍几个镜头。没想到,她婉言谢绝了,没有陈述过多的理由,只是淡淡甩出一句“谢先生归谢先生,我归我。”那么多年过去了,这短短十个字仍清晰地留存在我的记忆中。当然,佩秋先生更反感别人把她列入“闺秀”画家的行列,不喜欢别人用“茜华娟秀”、“清婉纤媚”的词句来描写她的画作。用她自己的话来说,那就是不管男画家还是女画家,谁画得好,谁就应该在画坛上占有一席之地。

  谢稚柳·王瑜·程十发

  有次,我和佩秋先生一起去天蟾舞台观赏京剧女老生王瑜的余派演唱会。当主持人反复强调王瑜可列京剧女老生榜首时,佩秋先生似乎有些不悦,便从观众席起身说道:“我看现在的男老生也没有一个能超过王瑜的。”观众哗然。但主持人好像并没有理解画家说话含义,又重复了刚才的论断。于是陈先生干脆健步走上舞台,拿过主持人的话筒,说:“过去读齐如山先生写梅兰芳的文章,齐先生讲,梅兰芳演女人比一般女性演员更加细腻动人。同样道理,王瑜舞台上塑造的男性角色也比一般男演员更出神入化。艺术是没有男女之分的。过去有人一讲到女性画的画就脱不开脂粉气这个评价。我看不见得。如果把我画上的名字遮掉,又有谁能分得出究竟是男人画的还是女人画的?因此,在艺术中对男性和女性区别对待,实际上是一种歧视,是对女性的不尊重。”一席话说得全场观众掌声四起,佩秋先生刚毅磊落的禀性由此可见一斑。

  虽说佩秋先生的笔墨及性情挺健阳刚,有大丈夫气概,但内心却时时涌动着一股浓浓的柔情。今年年初,美国王己千先生女公子来沪为其父画展做前期准备工作,受父亲嘱托,专门约请程十发、陈佩秋两位老友出谋划策。佩秋先生一见发老,立刻趋前,紧紧握住他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你的手要经常锻炼,不然的话,容易肌肉萎缩,你还记得吗?画院刚成立时,我们俩是最年轻的,可现在也垂垂老矣。我们要抓紧时间多画些好画啊!”发老也感慨道:“我现在是精神抖‘手’,力不从心。等我画出几张像样的画,一定到你府上登门求教。”“那怎么敢当啊!”佩秋先生赶紧回应,“我们现在住得很近,你如果画累了,闲着无事,就打电话给我,我来陪你聊聊天,解解闷。”两位耄耋老人间的这段稀松平常的对话包含着多少人间情怀。从这个意义上讲,佩秋先生称得上是真正的侠骨柔肠。画家的这种个性也必然反映到她的作品中去,读她的《江南春色》便有这样的感受。这幅长只有44厘米,宽只有11厘米的画作耗费了画家差不多两年的时间。画面上错落有致的绿树给生命以张扬与迈阔,七只轻灵的黄鹂不停地在树丛间穿梭飞舞,欢唱鸣叫,那娇嫩的粉红,淡紫及蓝白青红,透射出一个清澈纯洁的灵魂,给人以温润幽雅,委婉平和的感觉。这是艺术家慷慨、质朴与清醇、内敛的结合,是对生命与自然的憧憬与热爱。

  《步辇图》·《写生珍禽图》·《避暑宫图》

  这些年来,除了画画,佩秋先生把兴趣转到了古画鉴定上。通过文献、笔墨、构图、印章、题跋、绢帛为多方面深入研究,对阎立本《步辇图》、董源《溪岸图》等千古名画做出了更加符合历史,还原真实的判断。这需要何等勇气和魄力。有段时间,一张署名“宋徽宗”的《写生珍禽图》被炒得沸沸扬扬。有人要佩秋先生对此画发表意见,因为谢稚柳先生生前对这幅画作过较高评价。佩秋先生不为亲者讳,毫不含糊地指出:“谢先生当时编画册时并没有见过此画真迹,仅凭著录及一张模糊不清的照片,谈了对宋徽宗作品的大致评价。再说,即便谢先生当时认定此画为真迹,也只能作为参考。以前也遇到过类似情况,对同一张画,谢先生到了晚年,便会有一些新的、甚至截然不同的结论。所以,《写生珍禽图》究竟是否宋

  徽宗真迹,关键还是要看他的笔墨风格,时代气息。现在宋徽宗有几张很靠得住的作品,大家可以用自己的眼睛加以辨别。”为了使研究更加科学规范、合乎逻辑,佩秋先生还将电脑技术引入古画鉴定上来。她在研究阎立本绘画时,就把《历代帝王图》和《步辇图》输入电脑,每个局部逐一对照,互相比较;鉴定石涛绘画时,她把石涛各个时期的用笔全部用电脑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不管什么时期,石涛的用笔如苔点,和竹子等都有其共同点,形成自己独特的风貌,如果是假画,只要稍加对比,就可一目了然。朋友们都劝佩秋先生不必如此劳神,有时间不如多画几张画,但画家却不以为然:“我感到有种责任心,或者说是职业良心促使我这样做好。书画与市场相关联,就必然出现假画,如今赝品漫天飞扬,那还了得!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就是加强鉴定工作,培养鉴定家的职业良心,提高大家的鉴别能力。”

  佩秋先生此举显然触到了某些人的痛处,他们跳将出来,不无揶揄地说:“一个画画的,懂什么鉴定,别瞎掺合!”佩秋先生则反唇相讥:“不会画画,鉴定就如同隔靴搔痒。”其实很多人不知道,佩秋先生浸淫古书画已达半个多世纪。早年在杭州国立艺专求学时,就临过赵的《江竹初雪图》,以后又相继临过李唐、马远、黄公望、倪云林等不同时代画家的作品,感受良多。同时,她还走街穿巷,不断在古董市场历练自己的眼光。她也有幸经手过马远、黄公望、陈老莲等人的珍品。《避暑宫图》(见左图)就是她于四十年代用自己有限积蓄,从古董贩子手中买回来的。后来给谢稚柳先生一看,果然是个宝贝。《避暑宫图》属北宋全景式构图。整幅画面为依山临湖的大片宫阙,并有桥梁与湖泊彼岸隔水相接,其规模之大,为传世宋元画中罕见。经专家考证,此图所绘极有可能是天下闻名的九成宫,作者为北宋画家郭忠恕。书画鉴定家傅熹年先生曾将此画借回家品赏达一年之久,爱不释手。

  有人问佩秋先生是否准备集绘画、书法、鉴定于一身,成为一个画坛大老。“我只是画坛的一片绿叶,只想把红花衬得更艳更美。”佩秋先生淡然地说。画家曾用过一方“忆谢堂”的闲章,取李白夜泊牛渚诗意,暗寓绘画创作之路往往是孤独的,不被人理解,如李白那样,深感知音太少。佩秋先生就是这样,默默地埋首苦耕力耘,构建属于自己的艺术大厦。

  浓墨重彩陈佩秋

  2011年5月14日08:08-朝花·连载·广告稿件来源:解放日报作者:宣家鑫

  宣家鑫

  近几年来,时有机会聆听陈佩秋关于中国画艺术鉴赏和创作的心得,听得最多的两个字,就是“美”和“雅”。作为独步当代画坛的领军人物,陈佩秋先生将对中国画艺术的追求作为她永远不变的人生主题。她把一生倾注于绘画艺术,年逾古旬,依然孜孜以求“亦美亦雅”的艺术真谛,并且厚积薄发,在中国画领域打开一扇窗户,让人们领略到一种崭新的面貌,她是一位活到老、学到老、探究到老、真诚到老的一代书画大师。

  陈佩秋,1923年生,河南南阳人。字健碧,斋名秋兰室、高华阁、截玉轩。自幼酷爱绘画,1944年考入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受业于黄宾虹、潘天寿、郑午昌等大家。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擅长中国画。作品有《天目山杜鹃》;《水佩风裳》入选第三届全国美展;《红满枝头》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并出版有《陈佩秋画集》、《谢稚柳、陈佩秋画集》。

  陈佩秋的花鸟取法两宋,用工笔双勾,赋以重彩,她把中国绘画传统技法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使这种传统技巧有了新的发展,呈现出新的特色。在当代中国画坛上,工笔重彩已被视为畏途,从事工笔花鸟画的画家已经是凤毛麟角了。陈佩秋,守着工笔花鸟画的阵脚,而且在艺术技巧和艺术境界上,有着更精深的造诣,把工笔花鸟推向新的水平。陈佩秋绘画生涯虽然是从工笔入手,但对写意流派的精华,她也是尽情地吸收,化为己有。在其绘画艺术中,把工笔和写意的两种画风,融为一体,达到了和谐的统一。陈佩秋的泼墨写意,并不是东涂西抹,采用的写意方法,也不是线条的削弱,而是把线条的艺术性加强了,以特别讲究的用笔用墨,把线条变得更生动、更奇特了。

  此幅《竹雀图》是陈佩秋的代表作之一。画面中的一切是显得那么的自然得体:大片背景,或为兰竹双清,往往以积墨积色的方法层层渲染,竹、兰丛深密间透出光亮点,常常用以表现鸟的形态,鸟亦以意笔勾写,墨彩层层积写,既突出了画面的主体,又表现了竹鸟的上下关系,更充分体现了传统水墨画的韵味。此画的黑白关系和疏密布局同样极具特色,以整个画面之墨暗凸现画中主题——兰竹双清的色彩,明者暗之,暗者明之,明暗对比分明,这已成为陈佩秋花鸟画中十分常见的处理方法,也成为她花鸟画构图布局的一大特色。类似的表现方法,事实也是二十世纪从艺术院校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中国画家的特色,这突破了传统绘画计白当黑、意会空间的成法,充分地展现写生中提炼章法构图的学院派中国画家的特长。陈佩秋在其花鸟画中亦广泛运用了积墨积彩的方法,亦开辟了传统花鸟画构图章法的新途。陈佩秋所专擅的积墨积彩的新法,最终令她花鸟中成功地开辟出了属于自己的新的艺术天地。

 [1] [2] 下一页

编辑:曹静

更多
相关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