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02月04日 登录论坛 注册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华商调查 > 宽大运动装到精致英伦范 西安中小学校服"十八变"

宽大运动装到精致英伦范 西安中小学校服"十八变"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时间:2014-12-30 04:30:45 编辑:雷晓娟 作者:张杰 版权声明

← 点击大图左右可翻页 →

887286.jpg

  这个系列的校服有铁路特色 华商报记者 张杰 摄

  前不久,陕西省质监局发布强制性地方标准《学生服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幼儿园服的含棉量不得低于60%,中小学生直接接触皮肤的上衣面料含棉量不应少于30%,并要求校服增加安全反光布。明年1月起,采购的校服必须符合这个标准。

  对于这个规定,不少家长表示赞同,但也有学生家长提出,除了安全和面料,校服的样式也应得到提升。西安市中小学校服现状如何?华商报记者进行了调查。

  西安的校服现状

  城区85%中小学有校服 多为价格百元左右运动装

  为了调查西安中小学校服现状,华商报记者近日走访了西安15所中小学,其中8所学校只有一套校服为运动装,5所学校有运动装和制服两套校服,2所学校只有一套制服作为校服。只有一套校服的学校多为公办学校,民办学校一般会为学生定制两套以上校服。

  “校服要考虑方便学生运动,还不能增加家长经济负担,所以运动装是最合适的选择。”碑林区某公办中学校长称,他们为学生定制的校服每套只要70元,面料为70%涤纶加30%棉。学校规定在校期间必须穿校服,既方便管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学生的攀比心理。

  西安市校服管理委员会办公室相关负责人介绍,西安市城区85%的学校有校服,且以运动装为主。莲湖区一所公办小学校长称,他们的运动装校服一套60元,定制校服必须征求家长意见,而该校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多,所以校服价钱不能高还要耐穿,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只有化纤面料的运动装。

  华商报记者采访的13所有运动装校服的学校中,春秋运动装面料大多为化纤类或棉加涤纶,只有一所学校的为南韩丝(涤与丝的混合);而夏季穿的短袖校服大都是纯棉的。价格方面,运动装大多100元左右,制服套装则300元左右。

  家长学生的看法

  学生不满校服样式和质地 家长希望提升校服质量

  朵朵是新城区一所公办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他们的校服是蓝色运动装,春秋在校期间必须穿,冬天可自行决定。但是校服料子很薄冬天还会起静电,所以冬天她都不穿校服,她还说校服一点都不好看。

  莲湖区一所公办中学的高二女生小琪说,他们校服是蓝色运动服,又大又丑,而且男生女生都穿着同样的衣服,没性别差异。她觉得女生就该像日本、韩国以及中国台湾的女生那样,穿裙装校服,从小学会美和礼仪。

  “我还蛮喜欢运动装校服的,就是希望质量可以好一点。”高一男生小鹏说,他们有两套校服,一套运动装一套制服,但他爱运动,最常穿的还是运动装,不过校服运动装质量不太好,透气性和吸汗性都差。

  采访中,家长们大都赞同学校为学生定制校服,但不少家长提出,校服的质量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运动服的面料和款式,希望学校多家考察,为学生定制舒适合身的校服。

  王女士的女儿在雁塔区一所中学上初二,她觉得处于青春期的学生尤其是女生比较爱美,如果不穿校服难免引起攀比,对于孩子的成长和学习都不是好事。

  学校面临的选择

  有学校怕质疑放弃校服 有学校想尽办法推校服

  采访中,不少学校不愿多谈有关校服价格方面的话题,“只要与收费有关都太敏感。”莲湖区一位公办小学校长说,教育部门对于是否定制校服没有明确规定,现在几乎每个学校都有进城务工人员子女,虽然这部分家长也觉得穿校服有利于树立学生的平等意识,对学生来说是个好事,但定校服收费常常会引起争议,之前就有人说学校给学生做校服是为挣钱,为了防止这种争议,他们学校从今年开始已经停止为学生定制校服。

  有学校停止定制校服,也有学校想尽办法让学生穿校服。

  刘女士的儿子在未央区一所公办小学读二年级,学校给孩子定制了两套校服,一套为运动装,一套为制服。刘女士说,儿子刚开始不愿意穿运动装校服,觉得丑,后来学校出了规定,不穿校服要扣班级的分,儿子从此就每天都要穿校服。“孩子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刘女士说,学校为便于管理让学生穿校服这样做无可厚非,但也应该思考一下孩子为何不爱穿校服,如果校服洋气又舒服,不用强制,绝大多数孩子也会主动穿的。

  “定校服需要规范操作,全程公平、公正、公开,确保把好事办好。”西安高级中学校长叶同心说,他们学校为学生定校服,事先都会征求家长委员会和学生的意见。

  西安高级中学目前的校服为蓝白色运动服,春秋季为南韩丝面料,夏季为纯棉面料。“我们准备重新设计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服。”叶同心说,我们国家的校服和日本等国家的差距较大,一方面是经济原因,另外一方面也是长期以来校服文化的缺失,这一点需要逐步增强。

 

校服那些事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