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华商关注 > 正文

你的春节是什么?

华商关注 华商网-华商报 作者:马九器 2015-02-25 07:14:38
[摘要]一个小小的红包,改变了许多人传统的过年方式,也令央视长达四个半小时“新闻联播”式的春晚找回了人气。

\

  漫画/张永文

  春节,这个已有4000多年历史的、中国最重要最隆重最富特色的传统节日,在你的眼里究竟是什么?是举家围坐共享团圆的热气腾腾,是卸下一年的疲惫整装待发,是沉浸在父母的唠叨声中体会爱与不舍,是从红包里接过长辈的爱与祝福,还是适时回望,将收获与成长铭记……

  春节后的第一期“华商·评论”版面,我们试图从时评人的文字里解读他们眼里的春节。也在长假结束后,留片刻时间,回味一下您眼里的春节吧?

  一缕不该与凋敝相关的乡愁

  ■马想斌

  提及乡愁,我们所怀念的,究竟是故乡,还是农村?

  这是城镇化背景下困扰很多人的一个问题。村庄的溃散,使乡村人成为没有故乡的人,没有根、没有回忆、没有精神的指引和归宿。因而,人们总希望能够找到寄托自己乡土情绪的地方。只是,在故乡与农村二者的选择中,人们似乎总找不到北。

  情绪里的故乡,难以触摸,人们便把更多的感情投放到了现实当中的农村。于是,在许多人的笔下,故乡的农村,总是充满了田园般的诗意。山是青的,水是清的,甚至一捧故乡的土,都能唤起无数的童年记忆。

  这样的情绪,当我身处城市的时候,在梦里出现过。但每次回到故乡,那些曾经以为美好的记忆,总会和生活的苦难相连。春节回家,在残雪中静卧的小村庄里,跟幼时的玩伴相聚。谈及的话题,离不开少不经事的荒唐,只是记忆的嬉笑,总能映照出农村生活的灰暗。

  那时,烈日中,父辈一样面朝黄土地干活;那时,每个稚嫩的肩膀多少都扛着一个农村家庭生活的细节;那时,很多小学同学因贫困未能读完九年义务教育而辍学,如今或打工飘零于天涯,下井挖煤、车间组装,或继续重复着父辈的生活。

  没有谁,愿意回到这样的过去。也没有谁,愿意将这样的生活赋予田园的诗意,将魂牵梦绕的乡愁寄托在苦难之上。于是,乡间碰到相熟的老人,询问城里好还是这里好的时候,我毫不犹豫地说,我愿意看到故乡的亲邻,但我不愿意生活在这里。这里,是我脱了好多层皮,才跌跌撞撞通过高考走出去的地方。如果因为那缕乡愁的矫情,让我重新回到记忆中穷苦的表情里,老人孩子衣衫褴褛,是极不情愿的。

  这不仅仅是我的想法。村里绝大多数人,都通过各自艰辛的途径,居住到了县城里。要不是春节乡村过年的习俗,大多数人一年到头也回不了几次农村,尽管这里距县城开车用不了一刻钟。

  说实话,睡在哪里都是睡在夜里,文人笔下诗意的故乡,并不一定要在凋敝的农村寻找,更不应该将农村的残破,作为乡愁的寄托之地,以此认为乡土中国就该是与贫困相随的农村遍野。而我,更喜欢我生活过的村庄。

  小的时候,在父亲的主持下,将几里外的山泉引流到村里,家家户户喝上了自来水。初中,父亲又将山村连接县城的那条道路拓宽,如今已铺上了一层结实厚重的水泥,人们告别了满腿的泥泞。山脚下,道路两旁开始修建起一排排两层的楼房,过去尘沙暴起的山上,因为退耕还林,如今也长满了草。

  春节期间,回乡的人们,大多数人都开着小轿车回来。当故乡的人们不再为温饱发愁,当故乡已经没有贫困带来的哀愁,就这一点,正如有人所说的,“就能抵消很多人哀叹的乡愁”。

  所以,人们魂牵梦绕的那缕乡愁,不该与凋敝相关。而真正令人记得住的乡愁,不在山不在水,不在现实的农村,而是一种熟人社会的生活样式,行为准则和生存价值。而这,人们总以为只会在农村找寻,实际并非如此。

  正月初二那天上午,与父亲闲聊。只在西安断断续续居住了几个月的父亲,在闲聊中问起我在西安的那些邻居们,对门的姑娘有没有对象,那个给儿子看小孩的父母,有没有回老家?那个陕北人的孩子,工作找到了没有?

  而这一切,让我很是惊讶。我已经在西安的小区里居住了两年多,与邻居们也仅限于打招呼。而父亲竟然如此相熟。个中原因,不过是父亲将熟人社会的生活方式带到了城里,在陌生与陌生之间建立了信任。这种毫无利益关系的信任,很容易让人们回到互相帮持的传统记忆里。而这,岂不是人们所记挂的一缕乡愁的具象?又有谁能说,这种具象不能离开残破凋敝的农村?

编辑:曹静

上一篇:“一趟车只卖50个盒饭”尴尬了谁?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