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国内 > 国内 > 正文

全国性文艺评奖严禁劣迹者参评 奖项数量压缩

国内 京华时报 2015-12-29 09:38:58
[摘要]根据这个文件要求,全国性文艺评奖数量大幅压缩,同时严禁有劣迹的从业人员及其作品参评。意见要求,所有评奖一律不准向参评者收取报名费、参评费和任何形式的赞助,以保持文艺评奖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原标题:全国性文艺评奖严禁劣迹者参评

  据新华社电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国性文艺评奖制度改革的意见》昨日公开发布,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贯彻执行,落实文艺工作座谈会精神,促进优秀文艺作品创作生产传播。根据这个文件要求,全国性文艺评奖数量大幅压缩,同时严禁有劣迹的从业人员及其作品参评。

  意见称,文艺评奖是推动多出精品、多出人才,促进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重要手段。近年来,文艺评奖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评奖过多过滥、奖项重复交叉,标准不尽科学、程序不尽规范、监督机制不尽完善,出现个别作品脱离群众、只为评奖而创作的现象等。

  中央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同志表示,出台这一意见,就是要对全国性文艺评奖进行一次集中的规范整顿,解决存在的突出问题,进一步提高全国性评奖的公正性、科学性、权威性。改革的总体思路,一是大幅压缩数量,二是着力提高质量。改革最终的目的,是使奖项设置更加科学,评奖数量更加合理,评奖标准更加严格,评奖程序更加规范,监督保障措施更加完善,品牌效应更加凸显,对文艺工作者的激励更加有力,对创作生产的导向更加鲜明。

  意见要求,所有评奖一律不准向参评者收取报名费、参评费和任何形式的赞助,以保持文艺评奖的独立性和公正性。

  延伸阅读

  文化部曾削减六成文艺评奖

  今年5月8日,中央纪委网站公布中共文化部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文化部原有各类全国性奖项41个,整改后共取消25个,转出1个,只保留15个,减少60%以上,扭转了奖项设置过多过滥状况,提升了奖项质量水平。

  在中国文艺界,立奖、评奖、颁奖似乎已成一种风气,“热闹的评奖”愈演愈烈。以文学领域为例,公开资料显示,顶着传统官方头衔的文艺奖项就有茅盾文学奖、冰心文学奖、老舍文学奖、鲁迅文学奖等,各省市区县、协会、行业、高校等设置的奖项更是多如牛毛。

  作家刘震云在谈到文学奖过多时曾说:“评奖泛滥,造成奖项贬值,最终是对文学奖的整体损害,让中国作家背负沉重的‘名分负担’。”

  设立奖项本是为了推动和鼓励文艺创作的发展和创新,但为了名利或平衡各方关系,一些评奖已悄然变味,以至于丧失了公正性,丑闻不断。

  如2014年的中国文学评奖中,有险遭取消的老舍文学奖,批评声中颁发的路遥文学奖。其中,第六届鲁迅文学奖自评选至公布结果引发的争议更是一波接一波:从作品公示阶段的柳忠秧“跑奖”疑云,到获奖名单颁发后的口水大战,一路引发对评奖机制、投票公正性的百般质疑。以至于有媒体刊文发问:中国文学还能愉快地颁奖吗?

  如何让奖项回归本源去利益化,让好作品实至名归?为此,文化部拔“剑”治理:削减六成以上文艺评奖,并严格规范评奖。综合中新社、新华社报道

  改革要点

  1举办主体

  6部门可办常设全国性文艺奖

  意见称,全国性文艺评奖是指在全国范围内对文艺领域的人物、作品进行的评奖活动,包括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类文艺评奖活动,冠以“全国”“中国”“中华”等名称的文艺评奖活动,以及在境内举办的冠以“国际”“全球”“华语地区”等名称的文艺评奖活动。全国性文艺评奖分常设性和非常设性两类。

  中央宣传部、中央网信办、文化部、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文联、中国作协等,可举办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上述部门或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和政府,经党和国家荣誉表彰工作机构审定,可在节庆活动中举办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中央新闻单位可举办非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

  2评奖标准

  严禁劣迹从业人员及作品参评

  意见要求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标准评价作品,把群众评价和专家评议与上座率、收视率、收听率、点击率、发行量等有机统一起来,把深入基层、受到群众欢迎作为重要依据,建立能够反映文艺作品综合质量的评价体系。按照德艺双馨的要求,把社会声誉和艺术成就作为参评的前提条件,向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文艺工作者倾斜,严禁有劣迹的从业人员及其作品参评。

  具有举办资格的单位举办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按程序报请党和国家荣誉表彰工作机构依照有关规定审批。中央新闻单位主办非常设全国性文艺评奖,采取一事一报,由中央宣传部负责审核和管理。

  申请举办全国性文艺评奖,应当在举办评奖前向党和国家荣誉表彰工作机构提交申请书。

编辑:李晨

相关热词搜索: 文艺评奖 文艺作品

上一篇:中国反恐法全文发布 将加强反恐怖主义工作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