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汉学家朱费瑞曾有一篇文章是《不爱喝茶的中国人能算中国人吗?》,也有人将茶与国家联系起来,那么你又是如何看待茶与家国情怀的关系的?
周重林:梁实秋先生也发问,不喝茶,怎么成为中国人?过去千年,茶已经被塑造成华夏精神的一种代表,饮食国家主义其实颇有渊源,老子说治大国如烹小鲜,更早的中国第一位国师伊尹教授商汤治国方略,留下《本味篇》。
茶现在释家那里得到发挥,后人总结出“禅茶一味”。我们甚至用两本《茶与酒两生花》以及《茶叶江山》来回应这样的主题:为什么我们会这么深爱茶?茶为什么会成为我们的国饮?其实看看今天的中国地图,饮茶量最大的区域,大部分地方以前都不产茶,比如西藏,内蒙古,唐代第一个茶马互市设立在日月山下,就是李唐政权与吐蕃政权互惠互利的结果,到了明代,后蒙政权俺答汗与大明在张家口开茶马互市,都是延续这样的思路,茶在促进民族融合过程中,真的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记者:你曾说:“茶香书香社会是我们为之努力的目标”,现在较之前,取得了什么进展?
周重林:书香社会这几年因为国家倡导,似乎又进步了不少。看书的人明显多起来,书店也多起来,有几年,大家都在拯救实体书店,但这三年许多书店不仅没有消失,反而都开到shoppingmall,连新华书店也都升级改造,变得越来越美轮美奂,我10月去来西安开会,去曲江书店逛了逛,非常美,不仅可以看书,买书,还可以喝茶,喝咖啡。对面是一个贾平凹的艺术馆,专门卖贾平凹的书,也很棒,这样的特色书店会越来越多。茶店也是这样,数量越来越多,空间也越来越大,功能也发生了许多变化,重庆的精典书店,现在都设有茶空间。而许多茶空间,也都可以读书。我们今年推出了茶业复兴茶书馆计划,就是要把两者结合。中国可以恢复的教育与社群,不建大楼大馆,不刻大碑大铭,不设大讲大课。小楼小馆,小牌小匾,小事小议,日拱一卒,就可以进步不舍。有一个空间,有茶,有书,其实还有梦想。
记者:现实生活中,喝茶的人很多,然而懂茶,钻研茶文化的人却寥寥无几,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您对于今后中国在普及和传播茶文化方面应当如何做有何建议?
周重林: 喝茶是一种很普遍的行为,因此很多人看轻,觉得没有什么值得深入研究的,即便是像茶马互市,茶马古道这样的大课题,以前研究的人都很少,且大部分研究者都集中在西北和西南。现在国家倡导一带一路,需要理论支持,才发现国内做这个领域的人很少,于是引进了许多丝绸之路的书。当然,这是大视野层面,回到生活细节,也就是这些年大家才开始讲究精致生活,但又发现,因为断代太久,很难延续,所以才需要创造性地传承,这才又多了许多研究茶文化以及相关香文化、瓷器文化以及水文化的人。茶是生活的大头,但茶文化却不是。像我这个年纪,从20多岁就专注研究茶文化的,还真是不多。主要是没有形成很好的利益链,许多人觉得研究没有前途,在学校难评职称,在江湖难以糊口。我与朋友合作的《茶叶战争》和《茶叶江山》成为畅销书后,带来了示范效应,这几年找我讨论的茶文化的可以说是成千上万倍增长,换作14年前我要出一本茶文化时,在昆明全城找不到20个可以谈的人。茶文化普及当然需要有人牵头,也需要好的平台,现在许多有影响的刊物比如《三联生活周刊》每年都有茶主题的专刊。以前更多是茶界自己玩,专门的刊物很少,都是差不多10年前创刊的,其中就有我参与创办的《普洱》杂志,当时影响最大的茶网站就在西安,叫三醉斋。现在茶文化在移动端微信以及今日头条也蛮活跃,著名的大号《一条》就是靠茶文化引发了非常多的关注。随着许多大生活类的平台介入推光茶文化,现在局面是越来越好了,大家在创造的时候,也能赚到钱,这点很重要。当然,持久的兴趣与爱好才能出最好的成果。
编辑:王彬
上一篇:陕西秦腔名家李君梅参加大型戏曲晚会《一起走过20年》 下一篇:2017西安世园新春游园灯会震撼来袭 1月1日盛大亮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