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陕西 > 西安新闻 > 正文

诗词大家霍松林西安辞世 于右任曾赞“西北少见”

西安新闻 西部网 2017-02-01 19:03:41
[摘要]1945年,霍松林考大学时,除了报考自己向往的中央大学中文系,同时遵从父亲的意愿,报考了政治大学法政系,谁知都被录取,且都名列榜首。

  这样的情操,大概只能用早年霍松林写给胡主佑的一句诗来概括:“浩气由来塞天地,高标那许混风尘。”  

  而在现实生活中,霍松林却全无“浩气”,对家乡、对学校、对学生、对家人,全然一颗赤诚之心。  

  2010年4月,天水师范学院收到了霍松林的一份厚礼——为学校捐赠的3000余册其珍藏的图书和77件艺术珍品、100余盒音响资料。对学校的万分感谢,霍松林笑着说:“这些书在我这里是‘死’的,到了学校,放在图书馆供学生借阅,就能发挥一定作用,就‘活’了。有些重复的书籍还可免费给贫困生。”  

  至于奖掖后进,扶持学人,在霍松林身上更是不胜枚举。  

  饱含深情的付出,源于情感上的满足。如今,霍老年岁渐高,常常回忆起漫长岁月中数不清的温暖片段:  

  还记得,年幼时和父亲一起爬家乡的骆驼峰,到达山顶时,只见渭水翻波滚浪,群山丛岭低头,父亲告诉他,一个人从幼年开始,应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志向,然而“行远必自迩,登高必自卑”,躬行需脚踏实地,循序渐进。  

  还记得,读大学时与众多老师日相过从,谈学论诗,得以“日进千里”。尤其因为诗名远播,受知于教育家于右任先生,每次拜谒,常谈至深夜。得知自己家境贫困,于老在每次谈话结束后都用宣纸写一张条子,让霍松林去财务室从他的工资中领一笔钱。  

  还记得,1949年与胡主佑相识于重庆南林学院,携手同游,作诗相和。自此一生相随,在陕西师范大学同学同教,合著共研,相濡以沫、共挽鹿车。从青春年少到白首相对,一切尽在不言中。  

  还记得,在主持唐诗讨论会时,提到“唐代诗歌由于意境雄阔,情韵悠远,具有独特的时代风貌和艺术风格,因而被称为‘唐诗’、‘唐音’”时,学弟程千帆乘兴为自己挥毫写“唐音阁”作为斋榜时的情景,当是时,文友相聚,喜不自禁。 

  ……  

  那些人,那些事,随岁月流逝,已然渐渐远去。如今,年事日高,听力下降,霍老的话也渐渐变少,他最爱待的地方,仍是“唐音阁”,在这里,唐诗、宋词、元曲环绕,似乎能清晰地感受到,可以和故人神交。  

  在这里,他又走进了他的文学世界。  

  【小传】  

  1921年,生于甘肃天水霍家川,字懋青。  

  1949年,从中央大学毕业后,先后任教于重庆南林学院中文系、天水师范。  

  1951年至今,西北大学师范学院(今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任教。  

  1953年,自编讲义《文学概论》,被选为全国交流教材。  

  1966年后,因“形象思维论者”被批判为“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权威”,关入“牛棚”,后到农村劳动改造。  

  1980年,陕西师大中文系唐宋文学研究室成立,任主任。  

  1986年,主编的《古代文论名篇详注》、《中国近代文论名篇详注》两部国家教委“高校文科教材”出版。  

  1987年,中华诗词学会成立,任副会长。  

  2007年,主编的《中国诗论史》历经十余年脱稿出版。  

  2008年,获中华诗词学会终身成就奖。  

  2011年,《霍松林选集》出版。  

  2014年,专著《松林回忆录》出版。

编辑:曹静

相关热词搜索: 霍松林 文学 西北大学

上一篇:大年初五西安北郊一小区年轻女孩跳楼不幸身亡 下一篇:西安人20年前这样过年 你是不是很怀念?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