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登记时间确定为2017年7月3日—7月7日。
业主上不了本小区幼儿园?
五矿地产在小区内建好崇文金诚幼儿园后,移交给了当地政府。
据小区一名不愿具名的业主称,小区内的幼儿园于2017年建成开园,园方在招生时对外张贴了一份入园需求登记通知,明确说明“优先招收本小区幼儿”。
澎湃新闻获取的2017年崇文金诚幼儿园入园需求登记通知显示,此次登记只面对崇文金诚小区证件齐全、符合要求的业主直系子女。园方要求,入园幼儿拥有崇文金城常住户口,幼儿户口应随父母在同一户籍上,户籍与实际常住地的产权证相一致。
2017年崇文金城幼儿园秋季入园需求登记通知,明确说明“只面对崇文金诚小区证件齐全、符合要求的业主直系子女”。
据业主向澎湃新闻透露,崇文金诚幼儿园作为民办惠民园,引入了江苏省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幼儿园,收费不高且有品牌加持,对周边业主颇具吸引力。
后来,崇文金诚业主的优先权悄然消失了。据上述业主透露,当年,临近小区的适龄儿童因没办法入园,便进入了崇文金诚幼儿园,也就是说,这个幼儿园的招生范围扩大了。时至今年,崇文金诚及周边小区迎来入住高峰,仅前者就有1000多户业主入住。
据业主不完全统计,仅崇文金诚一个小区适龄幼儿就达70多人。据官方渠道透露,该幼儿园今年将开设3-4个班,每个班招收30人左右,招生人数在120人以内。
问题随之产生,适龄幼儿数量将远超该幼儿园的招生比例。“幼儿园招不满的情况,把多余的学额给到其他小区,业主没有意见”,但是,在幼儿园超载的情况下,还招收周边小区的幼儿,本小区业主有可能要送孩子到一公里外的安置小区上学,大家不免“焦虑了”。
对于崇文金诚多名业主来说,在政府的相关规划中,本身就有幼儿园。而且,幼儿园由开发商建好后,移交给教育主管部门。据此,建造成本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房价上,而最终房价又由业主来“埋单”。
“我们业主在买房时,已经把幼儿园等教育资源纳入了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花更贵的价格买房,理应享受入园的优先权。”上述不愿具名的业主向澎湃新闻如是说。
教育局:是否照顾本小区业主,由土地性质决定
五矿崇文金诚业主认为,幼儿园虽不属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但按照惯例,开发商自建的民办幼儿园,应优先解决本小区业主的入园问题。
对此,五矿地产南京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早前,开发商拿地后开建幼儿园,在自主经营的情况下,均会面向本小区业主优先招收适龄幼儿,不过,这种模式在南京已经成为“历史”。
该负责人对澎湃新闻称,五矿地产当初在南京河西南拿地时,政府要求其代建幼儿园,建好之后移交,并由政府进行管理。因此,招生也是政府统筹安排,五矿地产并不参与。
该负责人解释说,五矿地产销售房子的时候,也并没有承诺业主,可优先上本小区的幼儿园,因此,五矿地产并不存在“忽悠”业主的情况。
5月15日,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托幼办相关人士告诉澎湃新闻,幼儿园是否优先照顾本小区业主,是由土地性质决定的。存在优先照顾政策,是因为占用土地是开发商购买的。
该人士表示,不过,在2012年之后,包括五矿崇文新城在内的多个小区,土地均由政府划拨,由开发商建好后移交政府。换句话说,这类幼儿园属于公共资源,只是根据小区人口数量进行了规划。最后,出现有的小区有幼儿园,有的则没有。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幼儿园建在哪个小区,哪个小区的业主就能优先入园。
“(崇文金诚幼儿园)本身就可以针对周边小区招生,以后(周边的)佳兆业城市广场、正荣润峯等小区的幼儿园开园后,也可以向周边小区招生,并不只面向本小区招生。”上述人士对澎湃新闻记者说。
针对去年崇文金诚幼儿园优先招收本小区业主子女的情况,该人士解释称,此前是民办园的自主招生行为,但“优先照顾”并非“必须的条件”,招生计划每年都会发生变化。
上述人士表示,为了缓解五矿崇文金诚等小区幼儿入园的压力,目前,建邺区教育局正在酝酿在现有的幼儿园内增加班级数量,或将有建邺户籍的孩子统筹安排到附近的幼儿园就读。
教育资源如何匹配城市扩张?
长期关注南京房地产发展的业内人士阳光分析,教育资源和城市的动态发展不匹配,导致入住人口超过教育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城市陷入教育维权“怪圈”的根源。
阳光告诉澎湃新闻记者,以南京河西南板块为例,近年来,该板块房企扎堆,五矿崇文金城、升龙天汇、正荣润峯、朗诗熙华府、招商雍和府、佳兆业城市广场等多个楼盘相继交付入住。
但是,教育设施的配套,并未紧跟学生数量增长的步伐。在以上多个小区之中,目前只有崇文金诚幼儿园一家开园,其他多个小区虽规划有幼儿园,但是尚未建成。
“现代家庭的重要特征就是,家庭居住受教育资源的驱动,基本上小孩在哪里上学,房子就买在哪里。”阳光表示,随着城市扩张速度的加快,如果配套设施不能紧跟上,就会导致教育资源无法匹配,但是,孩子上学却等不得,这样的矛盾势必增加家长的焦虑。
因此,阳光认为,在教育资源分配和基础设施完善方面,政府部门不仅要规划先行,满足业主的上学需求。还要对规划作动态调整,根据学龄儿童的增长数量,合理配套教育资源。
编辑:张佳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