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首页 > 新闻 > 华商重磅 > 原点周刊 > 正文

清明节"西漂"们的六百里上坟记 习俗与变革的角力

原点周刊 2016-03-28 06:35:48

  “生如夏花般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这是西安阎良的一个生态葬墓园宣传广告里的一句话,它在向客户诠释生命的真谛的同时,也传达着生态葬之自然美的精神理念。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生态葬,尽管生态葬在中国古时就有先贤的表率,近年来又经民间的倡导、政府的推动,但现实的情况却依然是不冷不热的一个尴尬状态。

  先行的实践

  一个树葬墓园的15年惨淡经营

  又一个清明将至,渭北的荆山再次被绿色覆盖。来到阎良汉皇树葬墓园,接待华商报记者的是西安市阎良区殡葬管理所所长辛文森,他指着一片松柏成林的向阳坡地说:这就是树葬区,每一棵塔柏就是一个树葬位,不过现在用的还不多。

  据介绍,这片占地约12亩的柏林,共栽植树葬塔柏2200多棵,从墓园里的树葬纪念墙上可以查悉,截止目前,以不立碑形式安葬在此的老人仅有11位,其中6位是3对夫妻,共占树葬塔柏8棵。

  辛文森是2009年开始做殡葬管理工作的,他介绍,汉皇树葬墓园早在2001年就开始筹建,后来经变更、改扩建,2015年3月才最终建成现在的规模。据了解,最开始建这个树葬墓园的是一位姓李的私人老板,之所以建树葬墓园,是因为他“看准这个事一定有市场”。

  2006年,汉皇树葬墓园收归政府管理,辛文森说,他来时阎良区正推行公益性公墓建设,因为树葬在当时还是个新事物,选择的人太少,就推出了一个树葬与墓碑结合的方式,他还把这种墓葬方式称作传统墓葬向生态葬的“过渡期”。

  汉皇树葬墓园里安葬采用的是可降解的骨灰坛装骨灰,深埋塔柏之下,半年后骨灰坛即分解,里面的骨灰与土壤融为一体,成为自然的一分子。墓园工作人员沈文说,尽管选择的人很少,但只要有客户来咨询,他们都会首推纯树葬,从去年至今,情况有所好转,根据他的经验,一般文化程度高的人比较容易理解和接受。

  华商报记者注意到,去年清明节时,在汉皇树葬墓园树葬的李清荣老人的事在媒体多有报道。老人是一名党员,临终前的愿望就是能用环保的方式将自己安葬,死后让自己回归自然。老人2014年10月份去世,2015年老人的儿子打听到汉皇树葬墓园,这才将老人的骨灰安葬在此。

  强大的观念

  “我怕人笑我给老人连个墓都修不起”

  生态葬在百度词条里的解释是:人的遗体火化后,通过不占地或少占地的方式处理骨灰,具有环保、节能和成本低等特点,目前的主要方式有树葬、草坪葬、花葬、海葬等。

  “生态葬最早由一些环保人士提出,之后,政府相关部门倡导推动,但目前还很难被众人接受。”陕西省社会事务协会的齐荣说,虽然生态葬的形式早已有之,但提出“生态葬”这个概念也就是近十多年的事。而眼下的情况,有点像“剃头挑子一头热”。

  事实上,有关生态安葬,一些地方已开始实践。南京市2014年开始对生态葬实施奖励政策,对选择“不留名、不留碑、不留灰”的生态安葬形式的,政府一次性给予每户1000元奖励,但效果并不明显,主要在于民众对于殡葬风俗的传统观念仍根深蒂固。

  华商报记者了解到,目前我省各地都不同程度地开展了生态葬的改革,尽管采用的方式、推进的措施各异,但遇到的难题却一致,那就是传统的殡葬观念。铜川市去年在大同沟公墓内建成了一座骨灰塔,这也是一种生态葬的方式,里面设置了6000多个用于存放骨灰的格位,时间过去了一年多,至今还未有一例骨灰安放。

  “真的很难,观念的力量太强大了。”铜川市民政局殡葬管理处主任程达勇对华商报记者说,中国有句古话叫“入土为安”,就觉得把亲人的骨灰往格位里一放这样太草率。传统的殡葬观念是阻碍生态葬推行最难攻克的力量。

  这种阻碍的力量辛文森也屡屡遭遇。“我听到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我怕别人笑我给老人连个墓都修不起。’”2012年,在阎良区航空基地有一户人的祖坟要迁,他带着殡葬所的工作人员上门做工作,希望这家人将祖坟迁来树葬,半年多时间里来回跑了十多趟,每次只要一说起树葬,对方都会回应:这也太简单了,咱不能对不起先人啊。

  齐荣说,厚葬传统由来已久,而树葬要的就是简化、节约,这几乎是对立的。她认为,在我国殡葬文化里“孝”字是核心,谁都不愿意因为“薄葬”被人指责埋不起父母。另外还有爱面子的心理,看到别人给父母建坟地、造豪华墓碑,就觉得自己不能比别人差,不然就感觉没面子。采访中,多数受访者表示对生态葬可以理解,但较难接受。一位在西安高新区就职的年轻人称,他不反对生态葬,但父母如果没这方面意愿,自己无论如何也不会为他们这样选择。


来源:

编辑:刘超

相关热词搜索: 黄义 小石门 清明 上坟 姨夫

上一篇:扶贫对象家的牛下崽 扶贫干部听了“想哭” 下一篇:HZ国际指尖商城号称第二个淘宝 谎称有10亿担保金

表达看法

本地 新闻 娱乐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