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音一响,血脉觉醒”,每当电视机里《西游记》的片头曲响起,80、90后的暑假记忆又开始蠢蠢欲动。西游记的故事,是刻在中国人基因里的元素。
与小说电视剧中唐僧师徒四人相伴“打怪升级”不同,在真实的历史中,1400多年前,(唐僧)玄奘法师从长安出发,只身一人历经千辛万苦跋涉五万多里路,前往印度取经,前后17年历经110个国家,携回佛教经典657部回到长安。如今说起玄奘法师,大家最耳熟能详的是大雁塔和大慈恩寺。
而在西安城南约20公里处的长安区少陵原畔,有一座历史悠久、古朴典雅的寺庙,同样和玄奘法师有着密切的关系,它就是护国兴教寺。
▲兴教寺 图源陕光灯
兴教寺是唐代樊川八大寺院之首,是中国佛教八宗“法相宗”祖庭之一,是唐代著名翻译家、旅行家玄奘法师长眠之地,被称为世界遗产的“冷门秘境”。
1
寺中有唐僧师徒三人舍利塔
唐高宗麟德元年(664年),玄奘法师因积劳成疾,圆寂于译场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境内),安葬在长安东郊白鹿原上。白鹿原地势很高,在大唐皇宫大明宫的含元殿就可以看到。
唐高宗非常敬重玄奘,在他去世后举朝致哀,不仅如此,据说他每每在含元殿远眺灵塔而落泪。为圣体安康着想,高宗的皇后武则天诏令将玄奘遗骨于总章二年(669年)迁葬到长安以南的少陵原。
▲鸟瞰兴教寺 图源陕光灯
玄奘遗骨被安放在一座五层灵塔内,唐肃宗为玄奘的舍利塔题写了塔额“兴教”二字,寓意大兴佛教。
次年因塔建寺,以资纪念,新建的佛寺被命名为“大唐护国兴教寺”,为唐代樊川八大寺之首。
▲唐三藏塔墓 图源陕光灯
樊川是长安城南郊著名的风景区,汉高祖刘邦曾将这条川道封为武将樊哙的食邑,樊川由此得名,据传今樊川即当年樊哙花园的遗址。唐代此地寺院众多,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以兴教寺、华严寺、兴国寺、牛头寺、法幢寺、禅经寺、洪福寺和观音寺等称为“樊川八大寺”。 唐末,兴教寺因战乱被烧毁,唯一幸存的是玄奘和他两位弟子的舍利塔,不过这两位弟子可不是孙悟空与猪悟能。玄奘舍利塔的一边是玄奘上坐弟子窥基的舍利塔,另一边是玄奘另一位上坐弟子圆测的舍利塔。
玄奘墓塔共五层,底层北壁嵌“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记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和译经的过程;窥基墓塔建于682年,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圆测墓塔建于1115年,与窥基墓塔形制相同。
▲唐僧师徒三人塔墓呈“品”字形排列(图片右方) 图源陕光灯
玄奘弟子有上千人,怎么唯独这两人能享有此等荣誉?这里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传说玄奘从印度回来后,就在慈恩寺内潜心译经尽管他不分昼夜地工作,然而单靠他一人何年何月才能译完六百多部经卷呢?于是玄奘决心物色几个有志于佛学研究的人,能将自己的事业继承下去。 一天玄奘散步时偶然遇到一位气度不凡的少年,经询问,得知他是唐开国元勋尉迟恭之侄。玄奘决心收他为徒。太宗知道后,赐他道法名窥基。17岁的窥基聪慧好学,刻苦钻研佛经,很快学会了梵文,他不但成为玄奘译经的得力助手,而且撰写了多部佛学著作。他将一生献给佛学,50岁时,在译经院的书案旁边去世。 圆测是新罗(朝鲜半岛历史上的国家之一)王的孙子。随遣唐使来到长安,他精通梵语,熟悉汉文,后拜玄奘为师,是唯识宗的继承人之一。武则天当政时期,圆测颇受优待,每遇中外名僧论道,必邀圆测首位开讲。圆测临终前,嘱咐弟子将自己陪葬在师父的舍利塔旁。
▲唐三藏(玄奘)塔墓 图源陕光灯
其中,玄奘墓塔建于669年,共五层,底层北壁嵌“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记述了玄奘诞生、出家、受戒、取经和译经的过程;窥基墓塔建于682年,为方形三层楼阁式砖塔;圆测墓塔建于1115年,与窥基墓塔形制相同。
著名的兴教寺塔,就是玄奘舍利塔、窥基舍利塔、圆测舍利塔三塔的合称,一千多年后,它们成为兴教寺最有价值的文物遗存。
2
因国事活动迎来生机与活力
兴教寺的命运,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沉浮浮。
宋神宗元丰四年(1081年),知京兆龙图吕公至终南山太乙湫祈祷,途经兴教寺,登至少陵原畔,南望终南,青山秀峰,下窥樊川,山水秀丽,遂命寺主僧晏静创建玉峰轩。并推万年令陈政举作记,此记即《玉峰轩记》。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年)季春戊申日,宋张礼游寺时,尚用“殿宇法制,精密庄严”八字概括描述,可见当时兴教寺的建筑群还相当完整。
清同治年间,寺内除三塔外,全部建筑毁于兵火,几成废墟。延至民国十年(1921年)兴教寺外无围墙,内无殿宇僧舍,只有三塔耸立于少陵原畔。
▲玄奘舍利塔、窥基舍利塔、圆测舍利塔三塔合称兴教寺塔 图源文物陕西
民国关中大旱,饿殍遍野,朱子桥将军受印光法师嘱托在陕西放赈,与兴教寺僧人妙法、妙阔等展开了“以工代赈”的救济活动,救民于倒悬。 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5月,长安解放。当时的长安大地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佛寺自然也不例外。慈恩塔院地基下陷,严重危及玄奘塔、窥基塔及圆测塔,兴教寺平时住僧仅数人。
兴教寺还曾承担起寺庙功能之外的一些功能。建国初期的三年里,附近的韦村小学由于校舍紧张,曾借用兴教寺的殿宇廊房做教室上课。高僧诵经与童声朗朗,在一刻完成了时交的交汇。
1953年,古老的佛寺机缘巧合,迎来了一次生机。 这年春天,因周恩来总理陪同印度总理尼赫鲁来兴教寺参观访问的国事活动,政府修葺兴教寺,拨专款将大雄宝殿、法堂、藏经楼油漆一新,并在藏经楼下布置客厅。经过这次修葺,兴教兴重新开始恢复了活力。
此后,参观访问兴教寺的国宾和游客日益增多,中央及省市领导也频频参访。
▲兴教寺入选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图源文物陕西
1978年以后,宗教信仰自由政策进一步落实,兴教寺先后修筑塔南护坡,大修大殿、藏经楼,将寺院破旧的土围墙更新为一色砖砌围墙。
▲兴教寺外步行道上的剪纸风格漫画 图源陕光灯
3
入选《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陕西骄傲
此番探访,行走在樊川路上,映入眼帘的是“兴教寺”石牌门楼,路边用剪纸风格的红色漫画讲述了玄奘法师的一生。兴教寺并不高,步行几分钟就到寺院门口了。
平日,兴教寺正中的寺庙大门会关闭着,常开东门供游客自由免票出入。
▲环静清幽 图源陕光灯
兴教寺坐北朝南,山门古朴庄严,灰砖砌成的门楼,顶部淡蓝色琉璃瓦覆盖,藏红色的木门透着威严,中门上书“护国兴教寺”,左右门上分别书有“法相”和“庄严”。 门内钟鼓两楼夹道对峙,气象庄严,远眺终南山,峰峦叠嶂,景色秀丽,是佛教人士游览和瞻仰玄奘遗迹的胜地。
▲气象庄严 图源陕光灯
寺内古木参天,建筑非常有年代感。现兴教寺现由殿房、藏经楼和塔院三部分组成。寺院自山门起,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大雄宝殿、法堂和卧佛殿。西跨院为僧侣修行之所,东跨院为慈恩塔院。
▲兴教寺景观 图源陕光灯 大雄宝殿正对山门,殿内供奉明代铜佛像和缅甸赠送的白玉石刻弥勒佛像各一尊,并有彩色宗教故事画。殿后为讲经堂。藏经楼为寺庙的重地,这里收藏着唐玄奘翻译的经文。在东跨院为二层楼:一层陈列有关玄奘法师的画像和书画;楼上珍藏大藏经等数千册经书及用巴利文写的《贝叶经》残片。
▲兴教寺景观 图源陕光灯
西跨院又称慈恩塔院,是为玄奘法师及其弟子园测和窥基遗骨安葬之地。建有并列的三座舍利塔,玄奘舍利塔、窥基舍利塔和圆测舍利塔,合称兴教寺塔。玄奘舍利塔上刻有“唐三藏塔”的字样,在苍柏翠竹之间,参差耸立,显得格外威严肃穆。 在2014年6月12日,兴教寺的三座塔和大雁塔、小雁塔一并入选了《世界遗产名录》,成为陕西的骄傲。
▲兴教寺景观 图源陕光灯
在兴教寺的每一个角落,都蕴藏着深厚的历史与文化。阳光透过古老的屋檐,洒落在青石板上,映出斑驳的光影。
文脉守护,赓续传承,文化与自然遗产以慷慨包容的姿态滋养着民族精神根脉,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作者:王喵 那些花儿
陕光灯(shaanlight)出品
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编辑:王静2
相关热词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