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皮革废料变胶囊 西安墓园 西安城墙假货之争 中华儒商诈捐 《泰坦尼克》热映 31届香港电影金像奖 柏树林古建筑失火 渣土车撞出租车
首 页 陕 西 原 创 国 内 社 会 国 际 网 事 视 界 专 题 回 顾 视 线 时 评 政企快线 人事任免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王鼎志:“非遗”是“真”的文化
http://news.hsw.cn 来源:  华商网-华商报  2009-07-10 04:25    进入论坛
华商彩信手机报,精彩资讯早知道!移动用户发‘HSB’到 10658000定制,3元/月!
 

  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咱老百姓的文化,它们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我们的文化遗产有很厚的积淀,但缺少传承。

  本报记者专访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鼎志——

  “非遗”是老百姓自己的文化

  记:您会用一些民间艺术装点自己的家吗?

  王:我已经用了。我的房子里挂着剪纸、皮影,还有一个梭子,上面画的脸谱,还搞了一个泥塑的牛头。我不挂国画,更不挂西洋那些东西。

  记:剪纸,剪的什么?

  王:扣碗。安塞艺人樊晓梅给我剪的,就是曾给美国总统克林顿夫妇表演过的那个艺人。

  记:为什么要剪这个内容?

  王:这是我出的题。过去穷,家里没有什么加热的东西。有时回家晚了,老母亲就给你打个搅团,搞个包谷糁面,给你舀上一大碗,上面再给你扣个碗,怕饭凉了,这就是扣碗。我是用这种方式来表达对母亲一种纪念。

  记:这种感情也许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魂之所在。

  王:是!是!其实不管剪纸、皮影,还是其他什么东西,都只是外在的形式,它们有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有一种情在里面。

  过去做一个绣花的鞋垫子,一个很好的女工,没有几天时间是做不出来的。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她做一个鞋垫子,把自己那种爱寄托在那里。女孩给男孩子做一双布鞋,千针万线,那更是一种寄托。

  记:“非遗”最打动您的就是这种情吗?

  王: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是咱老百姓的文化,它们反映了老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一种真情实感的流露。我觉得就是一种希望,是一种寄托。只要真,就能打动人。

  现在这种浮躁的环境,人的心很难静下来了。像现在的很多剪纸,目的是想让它成为商品,去卖钱,这怎么会有动人的作品呢!

  “为什么喜欢?没啥,就是愉快!”

  记:“非遗”保护,传承人是核心。能讲讲您和艺人们的故事吗,他们带给了您哪些感动和思考?

  王:我认识澄城县一个叫李五常的艺人,80多岁了,在皮影方面造诣较高。他不但会刻皮影,而且从识皮、熟皮、剥离、熨烫到雕刻、印染……对皮影的全套技艺都掌握得非常好,他的唱腔也很好,还会绘画。

  李五常对我讲,这个东西一生都丢不了,爱呀!

  我问他,爱啥?又劳神,又挣不了钱?他回答,喜欢!愉快!我当时就觉得,愉快,真是人需求中一个高层次的享受。我没想到,他对艺术竟是那么痴迷。

  还有一位六六旦,给我的印象也很深刻。

  记:六六旦?

  王:一个艺人的外号,他的真名叫李增恒,陕北绥德人,陕北秧歌的传承人,曾给毛主席表演过。他的绝技就是“踢场子”,他表演女性,表演起来伶俐活泼、舞姿优美,你很难想象,眼前那“姑娘”竟是一位80岁的老人!当地人说:“宁看六六旦,不吃席面饭!”他的走,步子很快,跟“水上漂”一样。

  很可惜,人已经不在了。2008年12月1日去世的,这一天,距他获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殊荣还不到10个月。人走了,带着他的“踢场子”秧歌绝技走了,让人十分惋惜!

  记:有传人吗?

  王:有一些学生,但是能达到他程度的还没有,艺术这东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有积淀,缺传承

  记:在全国的“非遗”保护方面,陕西目前处于什么水平?

  王:中等偏上水平。通过这次普查,我们更清楚了我们的家底和保护现状。在全国的会上评价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时,我经常说两句话:一个是资源丰富,二是代表性很强。(笑)给文化部要钱时我说,要了解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首先要了解陕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了陕西的,也就大体了解了中国的民族民间文化。咱说这些也是有根据的,不是胡说!

  记:2008年,我省曾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西安鼓乐、中国剪纸两个项目为“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不知现在进展如何?

  王:目前已经通过初评,估计很快就会有消息。

  记:从事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您都发现了哪些问题?

  王:中国有很长的传统,有很厚的积淀,但是缺少传承。你看美国虽然只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很注意积累,百年以上的房子是不允许拆的,他们要看到这个城市发展的脉络!

  记:您对“非遗”保护的现状怎么看?

  王:虽然问题还很多,但这几年还不错。不管怎么说,这几年把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词,喊响了全国,喊进了中南海,还进了胡锦涛主席的十七大报告。

  记:“非遗”保护有没有时间表?

  王:中华民族存在多长时间,我们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就要搞多长时间。

 
 编辑:梁铮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2009-07-10 04:25
 <v:imagedata 相关新闻
·咸阳25非遗入列省级 乾州四宝制作技艺榜上有名   09-07-05 04:09
·“九连环制作工艺”列入西安第二批非遗建议名单   09-06-25 08:50
·江西"宣纸刺绣"破千年传统 拟申报"非遗"(图)   09-06-20 08:51
·陕西举办首个非遗传统技艺展 让老陕再次触摸童年   09-06-14 03:38
 
版权申明
一、原创内容页
① 华商报、华商晨报、新文化报、重庆时报、大众生活报所有自采新闻(含图片、音视频)独家授权华商网发布,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或镜像;授权转载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例:“华商网-华商报”。
② 部分内容转载自其他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备注:华商网独家原创,转载请联系029-86519800 (详见华商网申明
二、华商网提供上传空间、链接及论坛/博客/评论等服务页面的免责申明
① 所有图片、音视频标明来源,有作者姓名要详细标注
② 华商网为用户提供上传空间服务,对用户传输内容不做修改或编辑。当著作权人和/或依法可以行使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权利人发现上传内容侵犯其信息网络传播权时,应向华商网发出权利通知,华商网将根据相关法律规定采取措施删除相关内容。(详见华商网申明
 
华商新闻-陕西西安权威原创新闻门户_华商网

本地 新闻 财经 数码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