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
大家会不会有一种猜测,比如说有关人员、有关部门是不是站在了某些利益集团那一边?
王锡锌:
当然会产生这样的猜测,甚至人们可以做很多这样的推理和分析。我们刚才已经说了,既然所谓的两难选择题是一个违背常识的问题,那么因此,背后他说的真话到底是什么呢?这个真话我觉得就是,“你们记者应该站在我这边,应当帮我们部门考虑,应当帮我说话。”这里面当然让别人想到,你有什么见不得人的事,你有什么见不得光的事,你有什么不能让老百姓去知道的事?
主持人:
这件事情接下来我想可能大家非常关心,比如对这个局长相关部门会不会有什么样的处理。我们也看到有些媒体向相关部门去咨询情况,我们看到组织部门说,“逯军此人属于个人言行,组织部门也管不了,国家有规定言论自由。”怎么样来看待组织部门的这样一个回答?
王锡锌:
组织部门的这个回答我想首先可能有两个问题是需要去进一步分析的。
首先,逯军这位规划局的副局长,他的上述言论,所谓你们为什么要管闲事,以及到底要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样的质问或者说这样的威胁到底是不是个人行为。我们知道,逯军是一位政府官员,是公务员,他是在上班的时间,在履行职责的时间里面,而且是面对当事人,面对记者的时候,他是在工作过程中做这番表述的。那么这时候的言论,如果从我们法律上,特别是从《公务员法》这样一个界定来看,他是一种公务性的行为,而绝非个人行为。
第二,即便是官员是个人,官员的表述也不能够被简单地理解为个人的言论,因为我们知道,官员本身背后是有公职的,有公共权力的,他的一言一行可能会对社会、对公众产生很多的影响。我举一个例子,原来美国哈佛大学的校长,他也是克林顿时期的财政部长,因为在一次研讨会上,的确是以个人身份提出了一个学术观点、一种猜测,他说,根据一些研究,女性可能在数学以及自然科学方面,可能能力天生就比男性要差,就因为这句话,媒体的质疑,公众的质疑,最后也让这位萨姆斯校长辞职了。类似的问题是很多的,这里面表述了,反映出来问题,公职人员的言论自由,因为你的公职本身会受到很大的影响。接下来我们看到,组织部的这番言论,如果我们按照组织部的逻辑,这是逯军个人的言论、个人的行为,我们管不了,那么请问,你组织部的这位官员在说话的时候,到底是你个人的行为还是组织的行为?
主持人:
应该说这个话题大家非常关注,是源于郑州市规划局这位副局长的这句话,你到底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百姓说话,应该说我们除了这件事之外,我们也非常关心那块被挪用盖别墅的土地,问题能不能得到很好的解决,因为这也关系到了老百姓的切身利益。
好,稍候我们的节目将继续。
(播放短片)
解说:
“对我的抹黑,就是对西丰的抹黑……请管好你的嘴!不要乱讲。”2008年1月7日,原西丰县委书记张志国在“西丰人”论坛里发帖如此说道,而三天前,张志国刚刚派人到北京,试图去拘传纰漏西丰县丑闻的记者,被网民称之为“史上最牛县委书记”,随后,张志国被责令辞职。
“以前没有网络的时候多好啊,想让他们怎么说就怎么说。”陕西绥德职业中学校长找县长签字,要国家助学金,因为妨碍县长办公被拘。2008年1月,记者采访此事时受到阻挠,接待记者的绥德宣传部长说出这样的话,“同时他还感慨,以前不来报道我们绥德的大好形势,现在一出这事你们就过来,这不是给我们工作添乱吗?”
“你知道我是谁吗?我是北京交通部派下来的,级别和你们市长一样高,你们这些人算个屁啊……敢跟我斗!”2008年10月28日,深圳海事局党组书记、副局长林家祥,涉嫌将一名11岁女童拖进洗手间内猥亵,当女孩父母找其讲理时,林家祥如此嚣张地说道。
记者:
作为天津市来说,每年要偿还的这个公路建设的贷款量有多大?
天津当地某官员:
这个偿还,这个偿还,因为它这个……这个事我就不好,不好再说太细。
解说:
“这个事我不好再说太细。”这是记者今年年初在天津调查贷款道路通行费的收取情况时,从当地官员口中得到的一句答复,这句话也成为了2009年开年第一流行语。
主持人:
王教授,从刚才的这个片子当中,我们看到近些年来那么多官员的语录成了流行语,让人听起来也感觉很荒唐。实际上各种各样的语录背后是一个态度,面对公众、面对媒体的一个态度。比如像我做过很多的采访,像有这么一种情况,躲避,我们要去采访找不到人,我印象很深,我有一年在山西采访一个爆炸的事件,到一个管煤炭这样一个相关部门,整个大楼里的人都说是来办事的,不是工作人员,最后大楼里的人走空了。怎么来看待很多媒体来采访的时候这种官员的躲避?
王锡锌:
躲避啊,您刚才说了,这是一个官员面对媒体监督的时候一个态度的问题,其实态度的背后我认为更是一个思维的问题,那就是在官员看来,他采用躲避的策略,我把它叫做“鸵鸟”策略,你来了我躲起来,或者是我假装我没有看见你,那么这种躲避包括您刚才说到的,你来找他了解情况,他直接不见你,这是一种最简单的躲避。
当然还有其他的一种躲避,他看起来接待你了,但是就像天津的那位官员说了,这事我不能细说,他不能细说,我们得好好细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要么躲避,要么来了我就糊弄一下,欲言又止。
还有第三种情形,那就是所谓的“躲猫猫”型,我用一种完全侮辱公众智商的方式来做一个解释。所有这些我们说回结到思维,我们看到官员在这里有一种逻辑上的思维的假定,那就是只要我不告诉你,你就不会知道,只要你不知道,我的权力、某些官员的权力在行使的时候就可以逃脱百姓的监督,就可以逃脱公众的监督。
主持人:
您刚才提到了,话语的背后是态度,态度的背后实际上是思维。我们刚才看到了一种“躲猫猫”的现象。那么还有一种现象,比如说我做过一名十几年的记者,进行采访的时候往往会有这样一些接待的方式,说不要影响到我们地方的形象,不要影响到我们党的形象,不要影响到我们领导的形象,用这样一种方式来搪塞、来推托,这种态度反映了什么?
|